Pages

Wednesday, December 23, 2009

心,是復原力最強的器官,還是最弱的呢?

 
我想知道,修好的心,還有沒有裂痕?
縫合的傷,看不看得到補釘?

下一次再戀愛,捧在手裡給出去的,
還是不是最最完整的那顆心?



妳說過,妳還是會奮不顧身的。

只是每次投入,到了不得不離開的時候,
總是會發現有一些什麼,在不知不覺中,
一點一滴地,被耗損消磨。

然後妳會覺得自己很不值得。
而且妳會以為永遠不會有好起來的一天了。

 
世上這麼多傷心的人兒啊。
我多想要,用雙手圈出一塊園地,
為妳們遮風擋雨,
好讓妳們可以把碎了的心,
慢慢地,重新拼湊在一起。


要記得那種縱身一躍的不顧一切的勇氣啊。
有那樣勇氣的妳,一定也有同樣的力量復原的。


不是嗎?

  

Friday, October 9, 2009

Remembering Susan Sontag

 
This is an entry about reading and coincidence and love and how much a person-a person I have never met in real life-can mean to me. It is written on 10/9 and edited today, on 10/19.

I have been reading Susan Sontag's collection of essays and speeches, At the Same Time, on and off lately. It is her last work.
By chance, I have also come to read a few dozens of pages of David Rieff's Swimming in a Sea of Death: A Son's Memoir, a painfully introspective and intimate account recording, from not only an admirer but a son's perspective, Sontag's last years until she departs for a better world on December 28th, 2004.

On a fine October day, when I was still in Seattle with Piper, I lingered, as I ususally do, in UW's boookstore, rummaging the shelves for surprises and bargain books. And I happened to pick up a book by Nadine Gordimer, a collection of her latest short stories. The story entitled as "Dreaming of the Dead" caught my attention immediately, and it turned out to be a dream about Gordimer having lunch with her deceased friends. Among the jovial and intellectual company of Edward Said and Anthony Sampson was, surprisingly, Susan Sontag.

Gordimer's description of Sontag's "deep beautiful voice", her "larger than life" presence-almost like "a mythical goddess, Athena-Medea statue"-is so poetic and evocative. It made me miss Sontag so so much that I went to the other corner of the bookstore just to get a look, a touch of her essays and novels, as if in so doing I could feel her, feel her constant presence-as if, having had to accept her mortality as a human being, I could somehow be consoled by the immortality of her words and the imperishability of her spirits......


Well, maybe I am being too sentimental here...... But, if you have seen how Julie Powell is obsessed with Julia Child and how Julie believes Julia is there with her when she cooks all the recipes in Julia's book, you will understand. Trust me, you will understand.


Friday, September 4, 2009

呷罷盈盈

 
一個人生活沒什麼重心的時候就會變得無比自私以及自覺。

簡而言之是呷罷盈盈朽人憂天,然後全身變成神經密佈的超級炸彈,還要怪別人怎麼這麼幸運一天到晚 get on my nerve。

台北到底要出太陽還是要下雨可不可以請天公伯決定一個!?一天到晚給我又出太陽又下雨,讓我天天裡面被汗水浸濕外頭被雨水淋濕真的很夭壽。

我很懷念那個看到陽中光斜斜的雨絲會立刻面露微笑的自己。

呷罷盈盈真的很糟糕。我不可以這樣浪費新生命的每一分鐘。

Wednesday, September 2, 2009

a comma, a conjunction-hence, a new beginning.

  
究竟要如何向世界交待我消聲匿跡的這段時間裡頭,內心的千迴百轉?

那麼就從結果開始說起吧!我接下來要休學一年。


作這個決定,並不是因為我討厭文學了噢!而是因為還有很多其他我一直想嘗試的事情,想要趁著還年輕還有傻勁,去碰撞去跌跤一下,看看會擦出什麼火花。這樣的念頭縈繞在我心頭已久,今年暑假因為外在的機緣,也因內心的徬徨,更是加深了我非試試不可的決心。

以前,雖然我老愛喊苦喊累,交了報告,放了一假之後,總可以又恢復雀躍興奮的心情迎接新學期,並且還能擁有無比的活力和衝勁來承擔長達十八週的壓力。這次,出去玩耍了一個多月,回來後反而完全提不起勁兒去規劃新學期的生活,對於新課程也完全不感興趣。這可令我慌張焦慮得不得了。

思考了許久,我覺得也許該是時候停下腳步,好好地趁我對既定的道路感到猶豫時,去試試看以前從未想過的生活,去探索 the road untaken。

上星期告訴爸媽此事,也得到他們的支持。感謝他們的疼愛,願意讓我選擇會讓自己開心的生活。說不定,一年後,我會變成一個自己也想像不到的人;說不定,一年後,我又是精力充沛的活龍一條,回到學院裡頭潛心筆耕。

接下來一年要如何運用,我還在規畫當中。我目前最想在個性咖啡店找份正職或工讀,以學習如何煮出好咖啡並親身體驗經營一家小店的種種美好與繁瑣,同時也讓自己有份收入以支持在台北的生活所需。另外我還想到 NGO 去當志工(雖然還沒想好要去哪個理念相投的組織),還想學學畫畫、作銀飾等等。最重要的是,我得去台大醫院治療已困擾我十年的顳顎關節炎,並利用休假的時間,好好紓壓、調整作息,讓身心都達到最健康的狀態,再配合藥物或考慮動手術,關節炎才有可能好轉。

在新計畫開始以前,我會和剛退休的爸媽去西雅圖找我妹妹玩兒。她這夏天才剛結婚,我要去幫她和 Gary 的新家暖家 XD 從 9/15 到 10/15,我們有整整一個月,全家人期待好久的團聚時光。

這一星期來,陸陸續續,我已將這消息用各種方式告訴大家。一通通不分晝夜的愁苦電話,一頓頓解析生活的飯局。最最最謝謝幼珊老師,歐修,老溫還有它摳,用各種方式陪我理出頭緒。直到如今,我已能大徹大悟而雲淡風輕地說,噢 by the way 我準備暫別碩士生涯一年,為的不是追求什麼偉大的夢想也不是逃離什麼可怕的困境,說來也不必怎樣驚天動地。

只是句與句之間,需要逗點,還有連接詞,才能有新的開始。

前晚,為了各項手續,我再度搭車北上。隔日一早,返校,校園的景致風光依舊,我手中卻拿著休學申請書,準備與之暫別。一時之間,竟覺恍惚。

若不是有例行的層層手續得依序辦理,若不是有身旁的眾親師友必須慎重告知--若不是這些法規上的細瑣繁忙和情感上的掛肚牽腸,我多希望我的離開,可以更瀟灑,更無為:一如天上行雲,一如最初我的到來。

小虹老師,我的導師,一直希望我能輕鬆看待學業。只要自在以對,修課寫作,本無難事。前些日子,她在信裡如此叮嚀。今日,拿申請書請她簽章,她又再次熱切地提醒我好好休息後是要回來把書讀完的,告訴我其實我是作得很好的。她的眼神,她的語氣,她放在我右手臂上的鼓勵的掌心,掀起我心裡一陣又一陣的不捨。

只是,割捨不下的,有太多太多。究竟是老師同學間的情誼?是伏案苦讀苦思那甜蜜的痛楚?還是迷人的文字世界?也許都有。

人生過了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仍舊執迷。拿得起放不下。多情應笑我。



決定暫別研究生/僧涯後(我喜歡 Jen 的這個雙關),心情變得舒坦又平穩。可以快樂地讀閒書了。與嚴長壽作夥腦力激盪以後,便和 Naipaul 一起既幽默又深刻地自省,累了就啃平時拿來催眠用的 CSS 語法。上週末,我左查語法字典,右看製作範例,然後運氣發功,用指尖緩慢地敲打出一字一句指令。看著網頁逐漸成形,彷彿像是第一次寫出一整篇文法正確、文意通暢的英文作文般,好不痛快過癮!

我怎麼可以忘記這樣的心情!?我又怎麼可以忘記自己其實還可以作很多很多別的事情!?


謝謝謝謝所有為我高興的朋友們的鼓勵。生日的感言隨後立刻補上(寫到一半家裡網路又斷線了)。

待我從美國回來,找到了咖啡店的工作後,再煮又香又濃的好喝咖啡請大家品嚐:)
  

Saturday, August 22, 2009

如果隨便在網路上亂晃也會發現生命中的好歌那不是緣份是什麼

范曉萱 & 100% 樂團〈主人〉


作曲:Allen
填詞:范曉萱
編曲:范曉萱 / 100%
監製:范曉萱 / 金木義則
導演:劉明群

你的世界因你而創造
過去現在未來同時跑
沒有什麼難以辦到
只要清楚就確定目標

有愛的擁抱 就是解藥
生命的奇妙 太多思考
讓我們不相信神話
成長的路上 太多責罵
讓我們更渴望被原諒

專注慾望你就會得到
毋庸置疑只管去想像
別再煩惱什麼不要
拋掉傷痛來迎接美好

持續的絕望 就是炸藥
生命的奇妙 太多思考
讓我們不相信神話
成長的路上 太多責罵
讓我們更渴望被原諒
渴望被原諒



竇唯〈上帝保佑〉


作曲:竇唯
填詞:竇唯
編曲:竇唯

你該知道此刻我正在想念著你
回想我們一起擁有的美好的回憶
一切歡樂和不如意瞬間逝去
現在只是孤單的我和遙遠的你

也許你我時常出現在彼此夢裡
可醒來後又要重新調整距離
最難忍受不能擁有共同的溫柔
心中默默祈禱上帝保佑

Saturday, August 8, 2009

分裂的我有些疑問不吐不快所以又寫了第二篇颱風文

 

外頭時不時都能聽到猖狂的風呼嘯而過,為屋裡凝靜的空氣,增添了一股不祥之感。


並不是怕颱風噢!而是只要想到有好多人,會因為這場颱風而失去至親失去家園失去賴以維生的一切,我就無法安心入睡......

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我這樣幸運, 可以一天兩天都窩在溫暖舒適安全應有盡有的家裡頭,還可以偷偷慶幸媽媽賺到一天假可以在家陪我和爸爸啊。

新聞裡,只見 A 記者驚嘆偷得假期得以看場電影的人潮,B 記者痛責湊熱鬧到基隆宜蘭觀浪的民眾。接著,C 記者站都站不穩地開始測試無敵傘究竟無不無敵,抵不抵得住勁風強雨;D 記者扯著嗓子對路過的行人大大品頭論足一番,形容某位媽媽怎樣變通厲害,放棄撐傘直接拿臉盆往頭上蓋,形容某個外國男子的衣服怎樣被吹開, 掀得露出白白的肚子來,形容某位機車騎士差點連人帶車全被吹翻,幸好抱得路旁柱子死都不肯放開。

這樣的新聞,看得我好厭煩。記者忘記了,他們何嘗不是和觀浪者一樣,是在災難來臨時,爭先(甚至領頭)去觀奇的人之一? 他們有他們的職責,這我明白。但我不明白的是,他們的和我們的觀奇眼光,究竟合不合人情,有沒有倫理?看到這些畫面,賦閒在家的我們,只顧啃雞爪,究竟拿它要幹嘛?

鏡頭看不到無家可歸的人,只看得到有家不回在外閒逛的中產階級;鏡頭看不到菜農的臉淚,只看得到在大賣場採購到一把三元青菜之主婦的笑臉;鏡頭也看不到以街為家的小貓小狗,以樹為家的小鳥松鼠,街都淹了,樹都倒了,他們該怎麼辦。

坐在沙發上,電視機前面的我,覺得好難過。

我只希望莫拉克快快走。


莫拉克你快走

 

對不起,我們不該笑你虛胖,
覺得你只要一上岸立刻就會軟弱無力鬆垮垮。

對不起,我們不該暗自竊喜你的到來,
深信雨水可以讓洗車SPA和游泳業者繼續開張,
深信大風可以讓朝九晚五的人們賺到一天假。


明哲路上又細又高的行道樹,
從我搬來這裡的十年來不知道倒過幾次了。

下午滿頭綠葉的他們,還左擺右搖,
努力保持優雅身段呢。

如今夜半風強雨驟,外頭時不時傳來玻璃與金屬的碰撞聲,
我實在不忍探頭看,看他們是否依然挺立健在。


啊。我停在基隆路上的心愛歐拖拜!
不知他可好?

啊。依傍西灣的母校!
不知浪打得有多高?


莫拉克你快走。

我們的雨量已經足夠了,
撐到年底都唔免驚。

莫克拉你快走。

就算你讓我們撿到再多颱風假,
就算大賣場裡青菜價錢砍到三塊錢一把,
微笑的都只有可以在家吃龍眼看電視的上班族,
還有開車到百貨公司地下室停好直接上樓看電影的有錢人,
還有多買多賺買不到說葡萄酸的家庭主婦。

沒有人知道那些以街為家的人這幾天究竟怎麼辦,
還有流浪的貓狗,還有可憐的漁夫菜農......


Friday, August 7, 2009

Love at Last Sight


 The delight of the urban poet is love-

 not at first sight, but at last sight.

     -Walter Benjamin, Illuminations 169.

French Original

À une passante
by Charles Baudelaire from Fleurs du mal

La rue assourdissante autour de moi hurlait.
Longue, mince, en grand deuil, douleur majestueuse,
Une femme passa, d'une main fastueuse
Soulevant, balançant le feston et l'ourlet;

Agile et noble, avec sa jambe de statue.
Moi, je buvais, crispé comme un extravagant,
Dans son oeil, ciel livide où germe l'ouragan,
La douceur qui fascine et le plaisir qui tue.

Un éclair... puis la nuit! — Fugitive beauté
Dont le regard m'a fait soudainement renaître,
Ne te verrai-je plus que dans l'éternité?

Ailleurs, bien loin d'ici! trop tard! jamais peut-être!
Car j'ignore où tu fuis, tu ne sais où je vais,
Ô toi que j'eusse aimée, ô toi qui le savais!

First English Translation

To a Passer-By
by William Aggeler from
The Flowers of Evil
(Fresno, CA: Academy Library Guild, 1954)

The street about me roared with a deafening sound.
Tall, slender, in heavy mourning, majestic grief,
A woman passed, with a glittering hand
Raising, swinging the hem and flounces of her skirt;

Agile and graceful, her leg was like a statue's.
Tense as in a delirium, I drank
From her eyes, pale sky where tempests germinate,
The sweetness that enthralls and the pleasure that kills.

A lightning flash... then night! Fleeting beauty
By whose glance I was suddenly reborn,
Will I see you no more before eternity?

Elsewhere, far, far from here! too late! never perhaps!
For I know not where you fled, you know not where I go,
O you whom I would have loved, O you who knew it!

Second English Translation

A Passer-by
by Roy Campbell from
Poems of Baudelair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52)

The deafening street roared on. Full, slim, and grand
In mourning and majestic grief, passed down
A woman, lifting with a stately hand
And swaying the black borders of her gown;

Noble and swift, her leg with statues matching;
I drank, convulsed, out of her pensive eye,
A livid sky where hurricanes were hatching,
Sweetness that charms, and joy that makes one die.

A lighting-flash — then darkness! Fleeting chance
Whose look was my rebirth — a single glance!
Through endless time shall I not meet with you?

Far off! too late! or never! — I not knowing
Who you may be, nor you where I am going —
You, whom I might have loved, who know it too!

Third English Translation

To a Woman Passing By
by Geoffrey Wagner from
Selected Poems of Charles Baudelaire
(NY: Grove Press, 1974)

The deafening road around me roared.
Tall, slim, in deep mourning, making majestic grief,
A woman passed, lifting and swinging
With a pompous gesture the ornamental hem of her garment,

Swift and noble, with statuesque limb.
As for me, I drank, twitching like an old roué,
From her eye, livid sky where the hurricane is born,
The softness that fascinates and the pleasure that kills,

A gleam. then night! O fleeting beauty,
Your glance has given me sudden rebirth,
Shall I see you again only in eternity?

Somewhere else, very far from here! Too late! Perhaps never!
For I do not know where you flee, nor you where I am going,
O you whom I would have loved, O you who knew it!

用愛與夢打造非凡的企業:Anita Roddick 與美體小舖

好久不曾讀到一本讓我從頭到尾都熱血沸騰的書!



Title: 打造美體小舖 (Business As Unusual)
Author: Anita Roddick
Translator: 莊安祺
Paperback 345  Pages
ISBN-10: 957082302X
ISBN-13: 9789570823028
Publisher: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 date: Oct 01, 2001

 

Business As Unusual 是由美體小舖創辦人 Anita Roddick 所寫的近自傳式作品。最近正好心心念念正義、道德、熱情、夢想等在這年紀說來自己都會有點害羞的概念,恭敬去政大書局買齊邦媛的《巨流河》時,無意間在架上就看到了這本書。

我相信冥冥之中是 Anita 在熱切地向我招手,堅定地告訴我:因為胸中有義憤的塊壘而非得Š01;作一些事讓這世界更美好不可的衝動,雖然很可能被譏為癡人說夢,但擁有這動力卻是改變、創新和成功最重要最重要的基礎啊!

莊安祺的譯文相當流暢精準,看得出來在譯註和在地化等方面下足了工夫。通篇讀來無比舒暢,不僅幾乎沒有令我對翻譯書籍望之怯步的錯誤,如句子又臭又長、代名詞不斷、被動式連篇等(我像有病似地一直刻意在找碴卻找不到噢),甚至有許多成語和比喻用得之好,讓我嘖嘖稱奇!

只可惜聯經的美編實在值得加強... 封面保留了原文書的設計,Anita 的一張大頭照橫跨整個封面,下有醜醜的中文字體,寫著既不吸引人也不激勵人的標題《打造美體小舖》。 (這本書根本不是創業公式手冊啊......)加上雙色印刷的效果不佳,排版又是我最討厭的螃蟹式中文(橫排),若不是早對 Anita 的傳奇事業與她對於人權運動的執著早有耳聞,我也不會從架上取下它,更不可能遇見這本深深影響我的好書啊! 

不過,對於譯文的讚賞和美編的不滿,都只是無關緊要的吹毛求疪。

真正重要的是,我在書裡,見到了一位可親可愛、可敬可重的人:Anita 擇善固執、言行一致而且非常會用故事讓我們分享、支持並;且發願要繼續實踐她的夢想!

在書中,她一再地疾呼人權、平等、愛、大地、社群等概念,並親自到世界各個角落去和當地居民、工人接觸的,孜孜不倦地向讀者與顧客證明「商業道德」、「企業責任」,絕非課本和廣告裡空泛的理論和口號,「改變」絕對可以從個人開始。

她用一個個故事,說出美體小舖帶來的影響。那影響不僅僅是「滋潤」、「保養」而已(對她來說,美體小舖不只是一間美容化妝品公司,而是一個社會運動的發源地),那影響可以協助重建已式微的黑人家庭農場、提供偏遠社區、部落婦女穩定的經濟來源並且建立長久的人際網絡、還可對抗喪盡天良的跨國企業與極權政府,對他們濫用資源、迫害人權等行為大加撻伐抵制!

美體小舖從不打廣告,也從不宣揚公司和創辦人的各項善舉。Anita 堅持,美體小舖給顧客的願景以及對弱勢族群的承諾,永遠都要以重建他們的「自尊」為出發點。所以他們出錢贊助第三世界國家與民族,協助他們建立社區、自立更生,卻從不止於花錢買形象的表面工夫:他們提供偏遠地區工人技術支援,同時盡力保護他們的祖傳技藝,尊重前人智慧與手工技術;他們向原住民部落提出購買原料的合作計畫,因對方神明不同意而生意泡湯,他們也懂得從中重新領悟何謂對自然的無限崇敬。

Anita Roddick 的人生,美體小舖的成功,正是企業利益和個人信仰結合的最佳例子。讓我讀得欲罷不能,大受激勵!

「生命,不外乎是愛與工作而已。」Anita 常聽母親這麼說,於是她用愛與工作,填滿她生命中精彩的六十三個歲月。只是,對她而言,愛與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她在美體小舖的工作,就是將無私的愛發揚光大,到世界的每個角落,給地球上的每個人、每種生物、每寸土地。

Anita 在 2007 年因腦溢血逝世。在此之前,她本已因早年接受輸血感染了 C 型肝災而深受肝硬化與其併發151;之苦。但她仍然行善天下,毫不懈怠。死後,她的財產也如她所願,全數捐獻給她生前資助的各個非政府組織 (NGO) 和慈善團體,繼續愛的運動。

又是一位讓我想起而效尤的偉大女性。

妳的故事,妳的願景,妳的執著,是妳在這世間留下最美好的禮物。

Anita,讓我謝謝妳。


Thursday, August 6, 2009

女人深夜的獨白實在灑狗血得可以

   
回到高雄的第五天,這是我第三天失眠了,究竟在幹嘛!我好氣自己 :(

頭幾天努力早睡早起,努力把睡眠時間調得又規律又正常,但近幾天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大概是因為我又在看書了吧),不到天微亮,我快迅運轉的腦袋竟完全不肯收工。想著逃兵的計畫,念著待實現的夢想,掂量肩上的責任,計算成功的可能。(啊,如果失眠的腦袋中都有自動打字機來記錄的話,應該每個失眠的人都可以像龍應台這樣迅速寫出上萬字的大作吧!)

失眠真的是很不健康的一件事。除了身體無法好好休息排毒之外,還會讓人沉溺在網上百般閱讀著或親或疏的眾人近來的生活起落,恣意地濫情著,讓無謂的感傷泛濫成災,淹沒應該要平靜的頭腦。於是黑夜變得更黑,寂寥的心情變得更寂寥。

在高雄的日子除了孝親之外別無大事,日子過得其實很平穩。不帶壓力地讀著小說和散文(詩要用比較多腦力),是我每天心情唯一大大波動的時刻。越是了解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我越是會有種錯覺,把他們都當成至親至友。然後我就會非常沒有必要地因為發現他們已經離開人間或即將死掉而感到很難過很難過。

好比過去這一年(我又要提老梗了)每當想起 Virginia Woolf 和 Susan Sontag 已經不會再寫下任何一個字了,我都會被無比巨大的悵然感包圍,難以掙脫。然後我會恨自己為什麼不能早一點出生。

但是我早點生了,然後究竟要做什麼呢?寫信給她們?但我也並不會寫信給 Meryl Streep 或是 Cate Blanchett,澎湃地告訴她,她的戲有多麼震懾著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我呀......(畢竟會像曉琪兒這樣把我們一一珍愛地放在心頭上的天后實在不多,我不敢冒著相見不如懷念的大險)

啊,這真是很沒必要的喟嘆,好一個女人家的空想和濫情。

還有另一件事一直在我腦中揮之不去。關於 Andy 已經搬到十一樓的消息。老實說,我不知道該有什麼樣的感覺。包括蘇老師正式接任校長也是。小鼻子小眼睛的我,心中總是有許多無謂的小煩小惱。我的第一個反應竟然是非常擔心以後要找兩位過往恩師不曉得必須經過幾雙審視的眼睛。

更無聊的是,我原本計畫明天早上去文藻圖書館寫東西,但一聽氣象報告說,明天受颱風氣流影響,高雄市有百分之四十的降雨機率,我打老早就開始擔心我無法穿著夾腳拖和短褲,並且一手拿著雨衣,一手提著蛋糕和咖啡,如此狼狽又不得體地出現在 Andy 戒備森嚴的辦公室了...... 雖然 Andy 說:You are always welcome。但我們倆都知道,高處的氣候有時還是沒那麼友善的。


回到現實裡來吧。

說些實際而且值得一聽的事情:拍普懷孕已經進入第二期了,所以害喜症狀減輕,人體力和心情也好多了。她現在在西雅圖住在和 Gary 一起的新家裡面,日子過得很好。她說 Gary 下班後常會陪她去家附近的湖邊散步,讓她多活動活動;假日也會帶她去曬太陽,讓她看起來更健康有精神一點。我想他們兩人應該都有努力長大成熟,為自己作的決定以及為家庭負責,真令人開心!希望寒假可以快快去他們新家作客,順便抱抱外甥:D(唉唷這句話講來我自己都雞皮疙瘩)

再過不久,就可以照超音波得知北鼻的性別,我爸媽甚至還笑說要請大余老師為「村姑」的妹妹作「售後服務」,替孩子命名呢!(他們倆對大余老師的文章記得很熟啊!讓我另眼相看了!笑~)


我要繼續去作沒營養的閱讀了。沒營養的閱讀比較安全,我第一天失眠拿出 The Hours 的原著小說來看,才看 Prologue 就哭到隔天眼睛腫,實在太危險了。

其實好像應該拿近五年來的批評文章出來看。一定立刻睡倒!!!

Thursday, July 30, 2009

Good Texts Betray No One


Great writings have in them "that indescribable inequality, stir, and final expressiveness which belong to life and to life alone," so observes VW in "The Modern Essays" (E4: 221).

Likening reading books to meeting people, she continues to add:

You have not finished with it because you have read it, any more than
friendship is ended because it is time to part. Life wells up and alters and
adds. Even things in a book-case change if they are alive; we find ourselves
wanting to meet them again; we find them altered. So we look back upon essay
after essay by Mr Beerbohm, knowing that, come September or May, we shall sit
down with them and talk. (E4: 221)


Good texts betray no one.

Indeed.

每當我萬念俱灰,找不到力量向前,
花一個下午讀書,讀有想像力的書,
美好的文字與真切的關懷
總會適時地出現在晦澀枯燥的理論批評之間。

生命的悸動就從薄薄的書頁透出,直逼而來。


謝謝所有我深愛的好作家,
你們從未令我失望。

Sunday, June 14, 2009

 
it's so damned unfair...
everything......
 

Friday, June 12, 2009

參與歷史的轉折:我讀本月文藻校友電子報有感

 
本月文藻校友電子報,究竟寫了什麼呢?

文藻改制十年特展,李文瑞校長七月卸任, 蘇其康教授接任新校長」這是 2009 年 6 月 8 日由文藻公關室發出的新聞。聞訊,我一點也不驚訝,但是心裡的澎湃洶湧,卻難以言喻。文藻改制的這十年,正好和李文瑞校長在任的時間相疊,也是我與文藻情緣歷史的長度。這十年,教育部將技職體系學院推向了什麼方向?李校長將文藻帶向了什麼方向?文藻又教我朝向了什麼方向?大事小事,公事私事,過去現在,全都推擠堆疊在一塊兒。教人喘不過氣來。

今天興高采烈地告訴失記心這個消息,試圖想藉分享,來化解胸口複雜的情緒。「噢我知道啊!」她這麼說(文藻大小事有什麼事是她不知道的嗎?)。但不是透過電子報噢,是在批踢踢的文藻版上,此事已造成了一些議論。

好奇好事如我,一回家立刻去版上一探究竟。其實發文版友,分享的資訊不多,參與討論的更少。推文的眾人,更是看熱鬧的居多。讓我忍不住手癢起來(掩嘴笑)。加上期末總習慣逃避寫報告。於是,我就認真寫起回文,賺些 P 幣。我的家境一直是清寒,實在是很見笑。

本來只想針對蘇老師的學術及行政背景,還有他令人尊敬的為人多加介紹,矯正一些捕風捉影的謠言。沒想到寫著寫著,許多和蘇老師為學、相處、談天的場景,一一浮現,許多對文藻未曾稍減的熱愛和關懷,也相繼奔湧回來。文章竟越寫越煽情,越寫越慷慨。

寫到後來,竟有種「不署名不行」的激昂說教鼓吹情懷!

既然文章寫到最後,早已超越了原先的 "informative" 目的,變成了一篇 "persuasive" 發言,我自然希望能夠讓越多文藻人看到越好。所以,我決定在自己的網誌發表一下(自以為這裡很多人來?)。雖然,我這麼作,心裡仍然皮皮剉,但如有疑慮,絕不會是因為我個人的立場游移,而是對於一些可能經過我個人渲染,或是想像投射,甚至也是捕風捉影的「偽事實」,我很怕有記載錯誤的地方。如有錯誤,請留言指正,我會快快還原事實真相。
最後就希望各位在讀的時候,關於「史料」部分,就輕鬆以待吧!

真正的重點在於後面。請相信我:)




同時身為一個文藻英文科校友和中山外文系校友,看到這篇文章實在是忍不住要來回一下(挽袖子)。

關於蘇其康老師,在以上推文中看到很多有趣的揣測。有的乃事實,有的則是謠傳。我想,故事就從我個人所知的「蘇老師與文藻之緣」開始談起好了。

如果沒有記錯,大約是四年多前,也就是我剛自文藻畢業進入中山外文系就讀時,蘇老師在那年夏天曾和另外幾位學者或研究生,來文藻向麥修女學習拉丁文。蘇老師拿的是比較文學的博士,又是研究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大師,除了英文精湛之外,就連法文和中古英文,都有所掌握。據說因為這樣,他的拉丁文學習得很不錯,也和麥修女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後來在某些場合和他們兩位聊天,憶起這段短暫的師生緣,講到麥修女,蘇老師仍會肅然起敬;談到蘇老師,麥修女也總會露出懷念的表情。

2006 年的秋天,蘇老師也在文藻開了一堂莎士比亞戲劇選讀課。有人說他是為了報答麥修女,有人說他是受到校長邀約,也有人在事後指出這是他進入文藻的試金石。無論如何,這都算是他與文藻「正式」關係的開始。加上,蘇老師是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也因研究之故,和輔大關係密切。他會對文藻這間天主教學校擁有獨特的感情,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去年五六月左右,我得知蘇老師要到文藻擔任學術副校長,心中當然也不自覺地浮現和各位相似的各種理論。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我在一次閒談中,大膽地向蘇老師求證。我問他,是不是麥修女或斐德修女請他來擔任學術副校長的?

很有紳士風度的蘇老師,先是一愣,然後笑著問我怎麼會有這樣的理論。接著他解釋,其實邀請他來文藻的,別無他人,正是李文瑞校長。亟欲升格大學的文藻,一直很缺學術副校長(一般的大學都有兩位副校長),所以早在幾年前於會議場合相遇,李校長便已數度向蘇老師邀約。只是,那時在中山的責任未盡,蘇老師沒有答應。如今他自認在中山的任務大抵已成,加上服務年資也到了,想起當時對李校長的承諾,於是他在 2008 年的八月份進入這座早有淵緣的小巧校園,繼續服務。

蘇老師在中山大學有非常多的行政經驗(在文藻網頁看得到)。雖然我都未曾恭逢其盛,但聽旁人道來,他們總是對這位又嚴又慈的領導人崇敬有加。比方說一位圖書館的組長就曾跟我說,當蘇老師擔任圖書館館長時,他經常待到晚上八點多才走(一般大學的行政人員是五點半左右下班),因為他捨不得讓晚班的同仁獨自奮鬥,所以他離開前也都會到圖書館的各個空間走一遭,給大家打打氣,之後再回家。蘇老師巡迴夜間圖書館的身影,讓我們看到一位鞠躬盡粹的長官,也讓我們看到一位親民愛民的模範領導人。

這是在他行政方面的形象,在教學方面,蘇老師恐怕又更和藹可親了一些。
我在中山的三年,蘇老師於我有很大的恩惠。他不僅是位循循善誘的好教授,還是一位可愛慈善的好長者。他的忙碌,眾所皆知,但是他研究室的門,只要他人在,永遠都是對學生敞開的。只要你願意敲門(當然,這是需要勇氣的),他永遠會停下手邊的事情,專心致志地和你談談。

在我快畢業那年,他的研究室裡,
常有幾位碩博班的學姊去串門子。她們負責裝飾老師樸素的研究室,買了漂亮的假花和五顏六色的時鐘,老師則負責苦笑,偶爾帶好吃的水果犒賞我們。我們聊的話題有很多,談學術也好,聊系上活動也罷,蘇老師還會幫忙興趣太廣泛的作生涯規畫,教我怎麼樣選課和決定論文方向。當然,他也不吝分享以前求學的挫折和趣事,鼓舞砥礪茫然的學子。偶爾,老師提及他心目中理想的學校,或是勾勒完美的畢業典禮該有的樣子,他也會突然興奮起來,整個人眉開眼笑,好不開心。

於公於私,我都對蘇老師將到文藻服務一事感到非常看好,甚至非常非常地為文藻的師生開心。

在那期間,我三不五時就會在聊天時將話題帶到這上頭去。一方面是我實在有滿腔的問題想問他,但怕嚇壞人家,所以只好迂迴地慢慢敲;一方面是因為我實在對這件事感到雀躍不已,很想要知道他對文藻的了解有多少,他想要做的事情或改革有多少,所以想盡辦法要和他多聊聊。

老師大概是發現了我對文藻的認同和關心,也發現我對文藻面臨招生、升等、校地、經費等內憂,以及教育部評鑑及法令等外患的認知和反省,所以他有時也會主動問我文藻的事情。

比方說,有次他就請我分析一下文藻目前提供給學生的課程,以及我覺得還缺少了什麼樣的課程,他也請我分享我在文藻修過哪些難忘的課,有哪幾位對我意義重大的老師,等等。他想要思考文藻的課程方向,也想找機會直接接觸文藻的老師,聽他們談談教學心得與方針,以及對文藻的看法。還有一次,他請我寫下「我最喜歡文藻的五個優點,和我最討厭文藻的五個缺點」,因為他說他想要多多了解這個學校的文化和傳統,以及學生對於學校的批評與期待。

「There are still many things to do.」他是這麼說的,以篤定的口吻。「But we must not rush the work.」他接著說道。「多聽聽,多看看,再來想想我們該怎麼做。」

西子灣的夕陽襯在蘇老師的身後,讓他的這些話,多了神聖的重量。

也許有些人,會偷偷罵一個年屆退休年齡的教授來到文藻,是不是只為了多領一份薪水,在動不了之前多攢一些退休享樂的資本。也許有些人,會害怕一個從外頭調來的空降長官,會不會又和前例一樣,是礙於教育部對於校長資格限制而作出的妥協。也許更有人,會忍不住去想像這樣一個半路殺出來的程咬金,究竟是誰暗地召來的援軍,他的介入又對誰造成了威脅。

以上這些猜想,或許都是難免。作為蘇老師的學生,作為文藻的校友,我不知道自己的發言立場究竟夠不夠公允,作不作準,所以也不能制止諸位有自己的想像和意見。只是我覺得,當下此刻,更重要的事情,並不是去證實或反駁以上猜測,更不是再天馬行空地偵測出更多潛藏的陰謀論,或繼續編撰文藻的權力鬥爭史。

更重要的是,蘇老師作為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輩,一個舉足輕重的學者,在剛進入一個亟待改造的新環境時,他能夠不自恃,不躁進。究其一生,於公於私,坐高坐低,他都仍舊潔身自愛,並且抱持著最基本的「對人的關懷」。

文藻最重要的校訓「敬天愛人」,我在蘇老師的身上看到了最值得作為楷模的體現。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一個人,願意奉獻自己,與文藻的師生,一同將這座我們都熱愛都珍惜的學校,帶往更美好的未來。而且他不只願意做事,他還願意聆聽,也願意關心。他求的是自己的,是我們的,是文藻的共同榮譽。

於是,他的上台,讓我期待。

不僅僅只是我們需要新氣象和新方向而已,而是他個人所展現出來的特質,正是重新整隊中的文藻,迫切需要的。希望,他的堅定,能讓文藻更加懂得擇善固執的重要,懂得看清自身的利基,不要在教育部的改革規定下,一味隨波逐流,像自斷胳膊一樣,捨棄我們最重要的教學理念和傳統。希望,他的包容,能讓文藻在追求卓越的同時能記得兼容並蓄的美德,記得理直氣壯或多數決並不能讓錯的事情變成對的,記得接納異質的聲音。希望,他既溫柔又有力的領導,能夠讓文藻更團結,更和睦。

如果我們還有什麼話要說,讓我們大聲說出對文藻或對新校長有建設性的批評。因為我們知道,有批評,是因為有期待。所以任何批評都應是出自希望文藻能更好的期待,任何針砭都是出自希望新校長能夠更貼近民意的期待。

讓我們一起記得這個時刻。

文藻又將面臨一次轉折。
而這一次,從上到下,從新人到舊人,我們都是歷史的參與者。

E35D Kelly 謹記於台北

Tuesday, June 9, 2009

OMG, The Eagles

 
天哪天哪天哪!!!!!

The Eagles, the Legendary Eagles

2009 在 Glasgow 有演唱會 XD
靈機一動隨便查了一下竟然讓我遇見了......

我覺得我要哭了 Q_Q

而且日期是 7/4 啊不就剛好是賴皮芃要去研討會,
然後我和它摳準備要去環英國之旅的時候嗎!!??

我覺得冥冥中真的有安排,
就把蘇格蘭當成旅遊的第一站吧!

耶屎!!!

我開心到要翻了:D

七月底還有小野貓為賽馬 (噗) 盛事的熱力開唱耶!
英國真的讓人太開心了吧!
我可以想像黃眾楷流著口水嫉妒我的樣子了媽哈哈哈哈 XD

 

Wish I Had a River

 
I wish I had a river so long
I would teach my feet to fly

Oh, I wish I had a river
I could skate away on......




River by Sarah McLachlan

It's coming on Christmas
They're cutting down trees
They're putting up reindeer
And singing songs of joy and peace
Oh I wish I had a river
I could skate away on

But it don't snow here
It stays pretty green
I'm going to make a lot of money
Then I'm going to quit this crazy scene
I wish I had a river
I could skate away on
I wish I had a river so long
I would teach my feet to fly
Oh I wish I had a river
I could skate away on
I made my baby cry

He tried hard to help me
You know, he put me at ease
And he loved me so naughty
Made me weak in the knees
Oh I wish I had a river
I could skate away on

I'm so hard to handle
I'm selfish and I'm sad
Now I've gone and lost the best baby
That I ever had
Oh I wish I had a river
I could skate away on
I wish I had a river so long
I would teach my feet to fly
Oh I wish I had a river
I made my baby say goodbye

It's coming on Christmas
They're cutting down trees
They're putting up reindeer
And singing songs of joy and peace
I wish I had a river
I could skate away on

Sunday, June 7, 2009

Notes for My Final Papers

 
  1. Plunging into Oxford Street: Virginia Woolf's Ethics of Flaneurie. hum... this should be the tentative title for my Gender, Cities, and Culture paper.
  2. Merleau-Ponty and Simone de Beauvoir are so very interesting. i am very glad that i took a detour to meet them, finally.
  3. Women travelers in modern Turkey, especially Turkish bath.... the size and quality of their breasts, their indecent pubic hair.... pu ha ha ha ha..... so funny to read!!!

Saturday, June 6, 2009

Happy Cow

 
做人好辛苦,每次在這種時候都會想起咖苦說過的話:
「瑞士好漂亮,下輩子我不要當人,我要當瑞士的牛。」

看牛兒笑得多快樂!!!


哞~~~
 

Friday, June 5, 2009

♪ I Will Find You by Moya Brennan ♫

 


上 Body Balance 的氣氛總是很好。常常,累了悶了一整天,燈光一暗,音樂一下,隨著如水的旋律動起來的時候,心裡那面灰色的牆好像也融化了。

Moya Brennan 的 I Will Find You 是其中一課的太極暖身曲。她的聲音好溫暖,編曲又很空靈。彷彿空曠的草地上方,有壓得低低的積雨雲,雲的縫隙透著流動的光束。非常愛爾蘭的音樂感性。每次聽都會有想哭的感覺。

不過現在讓我更想哭的,是 Andy 的來信。他說:「不要哭,喜歡這種音樂,我家有好幾張他們的 CD,再拿給妳聽。」

每次都愛在我訴苦求救時譏諷我在無病呻吟的 Andy,忽然說出這麼溫柔的話,大大地嚇了我一跳(笑)。有什麼音樂是他沒有聽過的嗎?i wonder......

Andy 指的「他們」是 Brennan 一家人。原來她是 Enya 的姊姊,在她們各自單飛出道前,曾和家中兄弟組了一個團體,名叫 Clannad。

我現在手邊只有 Moya 的兩張專輯,Signature 和 An Irish Christmas。雖然沒再找到第二首 I Will Find You,我仍喜歡姊姊的 Irish Folk 遙勝過以 New Age 走紅國際赫赫有名的妹妹。

好期待聽到她和 Clannad 的其他專輯:) 謝謝 Andy!(心)
 

Wednesday, June 3, 2009

Things Do Happen for a Reason

 
tonight, browsing through as usual stuffs i have to read and those i want to read, i happened to see two random quotations in my blog....

Life is a lot like jazz... it's best when you improvise.
     by George Gershwin 1898 – 1937

Things don't go wrong and break your heart so you can become bitter and give up. They happen to break you down and build you up so you can be all that you were intended to be.
     by Samuel Johnson 1709 – 1784

it makes me believe that things do happen for a reason, however elusive and ineffable it might first appear to be.

come what may. it's ours to face.
 

Saturday, May 30, 2009

[交換] 台北 7-11 卡斯柏喝咖啡交換任一款麗莎娃娃

[換到囉,感謝大家!]


  
 
想了好多天,終於去小七買了兩本咖啡券。
我實在太想要 Gaspard et Lisa 了!!

(兩本咖啡券,也就是說剩下來一個月我必須喝光十六杯拿鐵 XD)

但是我現在面臨一個窘境:
加上侯耿耿大方要送我她的那隻娃娃,
我一共有三隻卡斯柏喝咖啡!!

我非常不想要他和麗莎分開,
所以希望能夠交換到
任一款麗莎一隻(廚師帽或喝咖啡尤佳),
以及卡斯柏戴廚師帽或拿蛋糕

物品狀況十分良好,才剛拆開而已,
外盒也都還留著,沒有損傷。

欲交換者請留言給我。

交換地點:
台大,公館,101,信義威秀,六張犁站
或市府站以及國父紀念館站附近尤佳,
民生社區也可以。

其他地點可留言商量。

我可以加贈小七點數三點喏!!

感激不盡!快點幫助卡斯柏和麗莎團圓吧:)
謝謝!!!
 

記得銷毀統一發票,以免信用資料被盜

  
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像我一樣,每兩個月就作著發財夢,然後每兩個月又面臨一次夢碎的惆悵。但是,剛才在批踢踢的交換版上看到一則公告,才明白,夢與醒之間,方為重點。

沒有中獎的發票,或是堆在家裡根本沒兌獎的發票,甚至是過期的發票,大家都怎麼處理呢?

大概都是像我一樣,整理成一疊一疊,拿去紙類回收。

但是,使用信用卡結帳的發票,
上頭會有你的信用卡資料!!!

據說,某些店家打出來的發票甚至除了完整的卡號之外,連信用卡片面的授權碼都有 囧rz...... 這不是鼓勵犯罪,是什麼呢?!就算你認為歹徒不會願意去垃圾桶裡翻箱倒櫃地找,但據說,現在有人會出錢購買已經過期的發票噢。大概是想要拿去偽造信用卡,或是在網上購物,刷你的卡刷免驚的啦!

所以,提醒大家要記得銷毀發票,以免信用卡卡號及授權碼皆被盜用。也請各位要記得給身邊的親朋好友知道噢!


以下商店所開立的發票
  1. 家樂褔:有你的完整的卡號 .. & 授權碼
  2. 遠東愛買吉安:都沒有
  3. 頂好超市:有卡號
  4. 台中廣三 SOGO:有卡號
  5. 新學友書局:都沒有
  6. 新光三越( 完整號碼 )
  7. 遠東百貨( 末四碼有XXXX )
  8. 何嘉仁書局( 完整號碼 )
  9. 安托華汽車百貨( 完整號碼 )
  10. 玫瑰唱片( 完整號碼 )
  11. 微風廣場( 完整號碼 )
  12. 紐約紐約( 完整號碼 )

原文出處,請點我去看。

Friday, May 29, 2009

♪ Superwoman by Alicia Keys ♫

 
A song for myself
and for all the women
striving for a better world,
for a better life out there.




Everywhere I'm turning
Nothing seems complete
I stand up and I'm searching
For the better part of me
I hang my head from sorrow
state of humanity
I wear it on my shoulders
Gotta find the strength in me

Cause I am a Superwoman
Yes I am
Yes she is
Even when I'm a mess
I still put on a vest
With an S on my chest
Oh yes
I'm a Superwoman

For all the mothers fighting
For better days to come
And all my women, all my women sitting here trying
To come home before the sun
And all my sisters
Coming together
Say yes I will
Yes I can

Cause I am a Superwoman
Yes I am
Yes she is
Even when I'm a mess
I still put on a vest
With an S on my chest
Oh yes
I'm a Superwoman

When I'm breaking down
And I can't be found
And I start to get weak
Cause no one knows
Me underneath these clothes
But I can fly
We can fly, Oh

Cause I am a Superwoman
Yes I am
Yes she is
Even when I'm a mess
I still put on a vest
With an S on my chest
Oh yes
I'm a Superwoman
 

A Dream is a Wish Your Heart Makes; Or, Is It?

 
這麼浪漫的話,也許只有在華特迪士尼創造出的夢幻王國裡頭說,才會產生令人雞皮疙瘩掉滿地的電流。現實生活裡,作夢就是作夢。無論是醒是睡,無夢女子如我,一作起夢來,通常不會有什麼好事。要不被追殺,要不有人死掉。夢境是太陽馬戲團那種詭異得令人害怕的顏色。

今早睡的回籠覺,就非常地不安穩。下午一點多,終於從流沙般的枕頭被堆中起身,眼角竟有淚痕。

隱約記得是夢見誰死掉了。是我正在讀的小說。皺著臉,我把眼睛閉得緊緊的,拒絕繼續看下去。可是一本翻開的小說,不想要它結束,不想看到喜愛的角色離開,可以閉上眼睛,或把書擱著。作著夢的我,在夢裡的我,眼睛已經閉得不能再緊了,畫面仍然一再飛過,敘事者的聲音保持冷靜的速度,鑽入耳中。無可抵擋。

把小說裡的人當成是真的人,是一件好累人的事情。把小說家當成是自己的朋友,也同樣傻氣。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死了。

Dating with the dead; it's what we do, what we all do, in the books we read, in the dreams we dream. We bring the fictional into reality, and we bring the dead back to life. The furrows on our forehead, the laughters in the air, and the tears that linger at the corners of our eyes are all testimonies to the miraculous resurrection, to the radical boundary-crossing.

------
P.S. 找到一個很棒的網站,名叫 The Intense Debate。裝了它提供的 widget,以後文章的回應就可以像以前在無名一樣,你們留言,板主我就直接在該留言下方回覆囉!!!

它更厲害的功能是,即使不具板主身份也可以直接回覆某人的留言,有 The Intense Debate 的帳號,還可以給別人的回應 one thumb up 或是 one thumb down!感覺很好玩 XD

快來跟我試試看!!!

Sunday, May 24, 2009

Two Roads Diverged... 連電腦都難以決定。

 
最近很流行「MBTI 職業性格測試報告」,不免俗但也並非與流行同步的我,也忍不住作了一下。題目不多,分析的字卻很啪啦啪啦,我快速地得到我想要的答案。感想 (加疑問) 有六:
  1. 這測驗是要給有很多戀愛經驗的人作的:大概有四十九題都圍繞在「戀情」與「情人」上。
  2. 這測驗有很多「月老已牽好紅線」的提問與選項:選了「以自己的想法為重」,我大概就是個「大男人型」,選了「注意到別人需要感情上的支持」,我就搖身成為「主人型」。
  3. 這測驗會火紅,大概因為流行是盲目的,而我們都活在同儕壓力下。
  4. 興趣和個性矛盾如我,連電腦都無法幫我決定我究竟適合什麼領域~ sigh......
  5. 分析出來的結果,我是個好無趣的人......
  6. 外文系老師不能是主人型的人嗎?
以下是我的分析結果:

您的性格類型是「ESFJ」( 主人型 )

有愛心、有責任心、合作。希望周邊的環境溫馨而和諧,並為此果斷地營造這樣的環境。喜歡和他人一起精確並及時地完成任務。忠誠,即使在細微地事情上也如此。能體察到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需並竭盡全力幫助。希望自己和自己的所為能受到他人的認可和賞識。

ESFJ型的人通過直接的行動和合作積極地以真實、實際的方法幫助別人。他們友好、富有同情心和責任感。ESFJ型的人把他們同別人的關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他們往往具有和睦的人際關係,並且通過很大的努力以獲得和維持這種關係。事實上,他們常常理想化自己欣賞的人或物。

ESFJ型的人往往對自己以及自己的成績十分欣賞,因而他們對於批評或者別人的漠視很敏感。通常他們很果斷,表達自己的堅定的主張,樂於事情能很快得到解決。 ESFJ型的人很現實,他們講求實際、實事求是和安排有序。他們參與並能記住重要的事情和細節,樂於別人也能對自己的事情很確信。

他們在自己的個人經歷或在他們所信賴之人的經驗之上制定計劃或得出見解 他們知道並參與周圍的物質世界,並喜歡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ESFJ型的人十分小心謹慎,也非常傳統化,因而他們能恪守自己的責任與承諾。他們支持現存制度,往往是委員會或組織機構中積極主動和樂於合作的成員 ,他們重視並能保持很好的社交關係。他們不辭勞苦地幫助他人,尤其在遇到困難或取得成功時,他們都很積極活躍。

您適合的領域有:領域特徵不明顯

您適合的職業有:

公關客戶經理
個人銀行業務員
銷售代表
人力資源顧問
零售商
餐飲業主
房地產經紀人
營銷經理
電話營銷員
辦公室經理
接待員
信貸顧問
簿記員
口筆譯人員
房地產經紀人
護士
按摩師
運動教練
飲食業管理
旅遊管理
辦公室行政或管理人員
秘書
總經理助理
項目經理
客戶服務部人員
理貨員/採購
採購和物流管理人員
內科醫生
牙科醫生
健康護理指導師
飲食學、營養學專家
小學教師(班主任)
學校管理者等銀行
酒店、大型企業客戶服務代表
公共關係部主任
商場經理

Tuesday, May 19, 2009

[性別、都市與文化] 第十一週閱讀心得

 
  本週閱讀的兩篇文章探討的都是跨國女性家務移工,Nicole Constable 彙整了許多令人聞之心酸的案例,讓世人看見菲律賓女傭在香港家庭中工作時遭受的剝削,以及種種不人道待遇和嚴苛規定;藍佩嘉則分析台灣社會,尤其是仲介業者,是如何利用刻板印象,將來自菲律賓、越南和印尼的移工「本質化」、「種族化」為某種類型的女傭,創造出一種「階層化」的種族他者,並從招募、訓練至包裝行銷都刻意打造出迎合雇主期待的「理想女傭」形象,供缺乏雇傭經驗和資訊的雇主選購。

  Constable 的文章,解構了「家務並非勞動」的迷思,在家庭空間裡頭的勞動,正因工作和休閒的空間重疊、混淆,當雇主指責女傭在家有很多時間休息摸魚的同時,女傭其實常是工作超時,從睜開眼到闔上眼這段時間,她無時無刻都在待命工作。Constable 也揭穿了將女傭視為「家庭的一份子」這個修辭不但消解雇主與女傭間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反而正當化雇主對女傭的高壓管制和無盡剝削:女傭作為家庭的一份子,並不表示她能夠擁有和一家之長父母親同等的地位,相反地,因為她的性別,她被視為理所當然要為家庭鞠躬盡粹的煮飯掃地婆,因為她的種族,她常被當作家中年幼不懂事的女兒,需要家長的管束與教導。

  藍佩嘉的文章首先說明移民是如何被各種論述形塑為「種族化的他者」,將某些刻板印象與某種族的人作「本質化」的連結。接著,為了說明「種族化」的過程不只會製造出自我/他者的二分,更會製造出異質的、複數的各類型「種族他者」,她又提出「階層化的他者化」概念,試探種族他者之間更細緻複雜的區隔是因何,被誰製造出來的。

  於是,藍佩嘉強調「外籍人士」和「外勞」之於台灣人雖然都是種族他者,但是無論是政府法令或大眾論述都再針對這兩者作了階級上的區分。她指出,同樣都是來台工作的外籍人士,歐美白領階級人士卻不會被稱為「外勞」,在大眾輿論與想像中,外勞這個標籤其實是被污名化的,它帶有下層階級的預設以及種族歧視。接著,藍佩嘉進一步分析、批判仲介業者如何玩弄台灣雇主對外傭有限的知識,操縱現存的種族刻板印象,進而「階層化」種族他者,製造出「聰明但搞怪」的菲傭形象以及「笨而聽話」的印傭形象,用以推銷能賺取較多仲介費的印傭,以圖牟利。

  老實說,除了簡扼地整理這兩篇文章概要之外,我不知道還能多說什麼。尤其是 Constable 的文章,看得我整個人愁雲慘霧。邊讀,邊作筆記,筆記上常寫道「好可憐,可不可以不要再看下去了:(」我瞭解 Constable 的用意是要我們正視法網未及之處有一群有如影子般的跨國女性家務移工正默默承受不平等的待遇,正默默咬牙不分日夜地工作攢錢,其中之苦,恐怕是我們難以預知,也難以想像的。而 Constable 除了描寫她們慘淡的生活之外,也突顯出她們在層層壓制與剝削情況下,偶發的主動協商與算計之能動力。

  然而,坐在圖書館、咖啡店裡,我斷斷續續地讀著這群女性的苦難史,卻什麼也不能做......。想到這裡,就非常非常氣餒。我閱讀,我難過,我自省,然後我又回頭去作自己的事情:上網,吃飯,睡覺。日復一日。

  讀了別人的故事之後,我為自己享有的一切優勢感到不安,我為自己依然必須在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汲汲營營地佔有一席之地感到羞愧,我為自己流下的眼淚感到自卑:除了又脆弱又微薄的同情,我還能給予什麼?雖然我不曾懷疑我的所學所為終將有所貢獻,這些學術倫理上的自我懷疑,卻不曾一日遠離。學期越近尾聲,感覺越深。大概和我們看的東西有關吧。

唉。


5/20 閱讀文章:

Constable, Nicole. "Filipina Workers in Hong Kong Homes: Household Rules and Regulations." Nannies, Maids, and Sex Workers in the New Economy. New York: Metropolitan, 115-141.

藍佩嘉,〈階層化的他者:家務移工的招募、訓練與種族化〉,《臺灣社會學刊》第 34 期,頁 1-57。
 

* 內文有 New Moon 大雷,不喜者請快速跳過。

 
沒有想料到我竟然也吃言情小說這一招!

Twilight Saga 的有聲書一共有四集,
上星期三開始聽之後,由於現在家裡只剩我一個,
每天運動和通車以及吃飯的時間很多,
「閱聽」的進度神速,現在已經聽到第二集 a.k.a New Moon 了。



早知道就不要聽了啦!!!(大吼)

Edward 竟然在我昨晚睡前離開了!!!!!!
害我睡也睡不著,可是又不能繼續聽下去。

重點是,現在第二集我已經聽了五個小時了,
但整個重點完全都是 Jacob Black 啊!
雖然我個人很喜歡他,早在他於第二集搖身一變,
被作者扶為正宮之前,我挺喜歡這小子的了,
(我真的對印地安人深邃遙遠的眼神有奇怪的偏好)
但是故事的重心都不見了啊?!?!

Side notes:作者真的很偏愛 Jacob。
如果說第一集我們一直聽到 Bella 對 Edward 無懈可擊的才貌
不停發出嘖嘖的讚嘆聲和花痴貌,
那第二集被捧上天的對象就變成 Jacob 了。

看看 Bella 是怎麼形容他的:

"Like an earthbound sun, whenever someone was within his gravitational pull, Jacob warmed them" (145).

我萬萬沒有想到 New Moon 竟然是這樣的情境:
the darkest day of the month, with no moon in the sky......
我以為新月是很浪漫的啊!(從月牙兒的優美弧線判斷)

"I was like a lost moon-my planet destroyed in some cataclysmic, disaster-movie scenario of desolation-that continued, nevertheless, to circle in a tight little orbit around the empty space left behind, ignoring the laws of gravity."
 by Bella Swan, four months after Edward left her (201)

Stephenie Meyers 極度煽情地用了衛星繞地球的比喻,
多年來的文學訓練,仍然不敵我心中的兒女情長,
即使知道這樣的明喻和類比有多陳腔濫調,
我仍然停下筷子,被賺走了幾滴熱淚!(不甘心地咬下唇)


現在他們每個人都生病了,急性腸胃炎一_一
好不堪的一個病...... 但是 Jacob 好像得的是更嚴重的病,
嚴重到他爸 Billy 又開始變得怪怪的,
像當初 Bella 和 Edward 剛在一起時那樣,
好像錯全在 Bella 身上......


我聽到有點停不下來,太想知道要發生什麼事情了,
可是又不能這樣繼續下去......
(對於自己的欲罷不能感到很不甘心!)

於是我決心自己炸自己。
去官網查查看後面發生什麼事。


反正越看越覺得......
這真的是 YA 小說,沒什麼了不起的。


結果,不出我所料......

Jacob Black is a werewolf......

Can this be more predictable!!??

And Edward Cullen, everyone's favorite, will return,
when it is time. (probably at the very end of this novel i think...)
(you know, as a marketing strategy...)


好煩喏我又想要知道後面發生什麼事情,
可是又覺得作者的文筆其實沒有那麼好,
故事格局也越來越小,讓我很氣自己如此無法自拔!!!

i am only human... /_______\

氣死了氣死了。

回來寫功課!

Bella: What a stupid lamb...
Edward: What a sick, masochistic lion...

還是喜歡第一集:)
   

Wednesday, May 13, 2009

[性別、都市與文化] 第十週閱讀心得

 
  近來針對全球化經濟與社會的討論很多,其中「跨界」、「流動」、「自由」、「有效率」是經常與「無國界」、「無時差」的跨國金融企業連結在一起的意象:資本與勞力的流動打破國與國之間的疆界;國家政策不應干預市場自由貿易競爭,導致全球/跨國組織的力量凌駕國家;電子商業與電訊通信的發展,使得交易與人際溝通皆得以跨越時空同步進行……等等。

  本週閱讀的主題是性別、階級與全球城市。Saskia Sassen指出,關於全球化的主流論述,總是以金融產業為範疇,以全球經濟指揮中心為軸心,以高階管理人或技術菁英為焦點,並以全球化的「結果」為重。這樣的敘事觀點忽略了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造就人們引以為傲之輝煌經濟成果的功臣,除了這些享有高薪的肥貓之外,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移工。這些移工多來自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他們或是自願或是被迫,離鄉背景的他們到全球城市討生活,不僅求自身溫飽,也求能讓家人過好日子,並替負債累累的原生國國國庫增加點收入。他們負擔了所有全球城市裡不減反增的低技能勞動,舉凡家務、代工、清潔、甚至賣淫或嫁為人妻負責生育:全球城市的運作,從最私密的家庭到最公眾的辦公大樓,無不仰賴這些支薪微薄的移工。然而,光亮潔淨的摩天大樓使人目眩,動輒兆億的金融金字使人神迷,眾人目光往往受衣著光鮮的企業領導人吸引,而看不見在這背後,無數「隱形」移工的掙扎求生,和血汗勞動。

  全球城市是一艘巨大的鐵達尼號,她是科技與文明的結晶,在汪洋中優雅、迅速地破浪前進。舺舨下那群宛如在煉獄揮汗工作的船員,只有在傑克和蘿絲踰越了所有規範時,才得以被看見。

  本週的三篇文章從難入易,由深入淺,但都同樣將焦點放在全球化過程中的「活動者 (actor)」上,並以「全球城市 (global city)」為分析對象,突顯全球經濟的生產過程與全球化所仰賴的地理物質條件,一方面使得「全球化」這個概念不再抽象,另一方面也解構了全球化的迷思。

  在「Introduction: Who’s City is It? Globaliz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New Claims」裡,Sassen 的立論為其他兩篇文章奠定了很紮實的基礎。她強調若我們只重視(以金融、資訊為首的)產業之產出,只看見資金與資訊在國際間快速交換與「跨界 (border-crossing)」,那麼,我們對全球化的認識肯定有所欠缺與偏頗。她提出了全球城市的概念,讓我們看到全球化、無國界的經濟運作,全奠基於地球上某幾個策略地點,全球城市其實是一種「新的地理中心 (new geography of centrality)」,而它同時創造出了新的邊埵地帶,而非消弭既有疆界或中央/邊緣之對立。將觀察與討論聚焦於城市的好處在於它允許我們注意到企業人才和硬體建設的「地域集中性 (placeboundedness)」,並且看見全球化經濟的生產過程及其中的低階活動者,讓我們了解全球城市並非僅屬跨國企業(家)所有,也非由他們一手打造出來的,進而得以將基本但重要權利還諸全球城市中隱形的活動者。

  於是,在「Global Cities and Survival Circuits」中,Sassen 進一步探討全球化經濟體系中由女性活動者組成的「生存迴路 (survival circuits)」之貢獻。她研究觀察的對象包含了低階勞工(工廠女工、清潔工、女傭)以及性工作者(妓女、郵購新娘),Sassen 認為雖然這些跨國女性勞動者的生平背景、移民動機以及經驗遭遇各異,她們遭受的不平等對待或獲得的權力也各有不同,但是她們的故事都是我們熟知的全球化敘事的另一面,必須獲得再現、重視及討論。她特別選擇「circuits」一詞也是為了強調文中所舉的例子並非零散的個人故事,跨國女性勞動者同時受全球化經濟所害又對它有所貢獻這件事,早已是個體制化的事實。

  Petra Weyland 在「Gendered Lives in Global Spaces」裡除了探討全球化空間中的性別角色外,還帶入了階級以及種族的面向,以跨國企業高階主管之妻與外籍女傭為例,討論全球化城市的家庭空間裡頭,不同階級、種族的女性勞動者,一方面突顯她們對全球經濟發展的貢獻,一方面突顯存在於她們之間的衝突與張力。Weyland 提到男性主管喜歡帶生意夥伴回家應酬、談生意,他的妻子和女傭必須將家打點得十分體面、令人驚豔,使得私密的家庭空間因而變成了一種工作場域的延伸。有趣的是,即使男性主管不把生意帶回家,Weyland 在文章一開頭就告訴我們:全球城市的家庭空間早已是個工作場域了,不僅是主管之妻得謹守本份,待在家中打點家務、照顧孩子,還有些家務工作是支薪的方式,「外包」給聘僱的女傭或褓母負責。

  這讓我想到 Virginia Woolf 在造訪 Thomas Carlyle 的故居後寫下的文章。當其他的遊客都滿懷敬慕之心遊歷 Carlyle 維多利亞式的居所時,Woolf 注意到的是照料這座高達三層樓之家的辛勞。當時尚無自來水系統,更沒有熱水器,看見一樓的爐灶和汲水器,Woolf 想像年邁的 Carlyle 要洗熱水澡時,他的夫人或女傭必須由一樓的水井汲水,將水放到灶上加熱,再一盆盆端到三樓,一盆盆加到大的洗澡桶裡。她也想像女人們成天在偌大的家中與灰塵搏鬥的苦悶。「要是 Carlyle 夫人不必成天清理家裡或汲水上樓的話,Carlyle 夫人就不會是如今的 Carlyle 夫人」Woolf 如是說。

  就像 Woolf 極為有名的故事──〈莎士比亞的姊妹〉──Sassen 和 Weyland 文章書寫的是全球城市中跨國女性移工、跨國企業主管之妻、家中幫傭等人的故事。她們的故事對我們來說是陌生的,於是我們必須去思考為何之前未曾聽過她們的故事,她們的人生常看來是極度淒慘的,於是我們必須去審視是什麼制度和權力結構使得她們的人生蒙上一層陰影。本週的文章理論基礎不多,批判的力道也沒有很強(尤其是最後一篇),不過它們重新挖掘出被遺忘被忽略的故事,讓故事中主角以及她們的人生重見光明的同時,除了引起旁人的關注,對於她們也是一種賦權。


5/13 閱讀文章:

Sassen, Saskia. "Introduction: Whose City Is It? Globaliz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New Claims."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Essays on the New Mobility of People and Money. New York: News P, 1998. xix-xxxvi.

---. "Global Cities and Survival Circuits." Global Women: Nannies, Maids, and Sex Workers in the New Economy. Eds. Barbara Ehrenreich and Arlie Russel Hochshild. New York: Henry Holt, 2002. 254-74.

Weyland, Petra. "Gendered Lives in Global Spaces." Space, Culture and Power: New Identities in Globalizing Cities. Eds. Ayse Oncu and Petra Weyland. London: Zed, 1997. 82-97.

Monday, May 11, 2009

I Had the Luck

 
I had the luck to befriend an extraordinary person:
She is both an Intro Queen and an Info Queen.

She can always surprise me and impress me
with her random profundity and intermittent wisdom.

She can always entertain me and make me happy
with her constant humor and incessant witticism.

And the latter, more than anything,
is what makes me realize my sheer luck.

Traveling with Virginia Woolf


Am I not burdened? The last little donkey in the long caravanserai crossing the desrt? Burdened with bales roughly bound with thongs? my memories, my possessions. What the past laid on my back; saying little donkey, kneel down, kneel down. Fill your paniers. Then rise up, little donkey, and go your way, burdened, with litter, possessions, dust and jewels, till the heels blister and the hoofs crack . . .
-Virginia Woolf, Between the Acts.
關於旅行,還有沒有比這個更可怕的隱喻?
這段引文的一字一句,都把我的心像抹布一樣
狠狠地擰。

Bewteen the Acts 是 VW 自殺前一個月寫成的書。 
不知道五十九歲的她,當時心裡想些什麼?
不知道她馱著的行囊,有多沉,裡頭的記憶,有多重,
馱了四十六年,怎能腰不彎,蹄不裂?

我無法想像。
只能感覺死亡的陰影襲捲而來,
這是不是十三歲的她崩潰前的畫面?

我無法想像。
只能停下來,默默哭了幾分鐘。
好心疼好心疼。


其實我還沒看 Between the Acts
這句話是最近在看一本名叫《和吳爾芙一塊兒旅行》的書中讀到的。

幸好這樣黑暗的文字,在本書中,絕無僅有,
幸好在真實人生中,VW 非常享受旅行,熱愛到處亂走:
否則我不曉得在書看完前我究竟要停下來拭淚幾次。

當時搭飛機旅行太奢侈,坐船又令 VW 不耐 (雖然她喜歡大海),
以火車和汽車代步,自由自在的感覺,最得她意。
當然,散步、閒逛,以雙腳探索城市,還是她最愛的旅遊方式。

本書的編者 Jan Morris 如是說。

編者非常可愛,她的引言是這麼寫的:

The Editor
dedicates
her small part in this book
gratefully and affectionately
to
THE AUTHOR


她對 VW 的喜愛和感激之心,
怎麼可以表露得如此坦白直率!

我有一天也要寫一本書。
也要這樣獻給她。

Wednesday, May 6, 2009

萌很大:試探「童顏巨乳」現象

  
  日前收到一封轉寄信,主旨為:「童顏巨乳!」,點開來看後,居然是這樣的畫面
圖一:童顏巨乳
一個小嬰兒,安詳地側躺著,睡在甜甜的夢鄉裡,胖嘟嘟的胸口,擠出一道深深的「乳溝」。

  這樣的「童顏巨乳」之所以會有「笑」果,完全是因為它覆顛了我們的想像。自今年開春以來,拜「紅很大」的線上遊戲廣告美少女「瑤瑤」之賜,當今所言的「童顏巨乳」指的是臉蛋小巧、眼神無辜、嘴唇微嘟的十來歲少女,講話全是娃娃音,個個擁有 E 罩杯以上的巨乳。當擁有「正港」童顏的嬰兒,與「擬仿」童顏的美少女擺在一塊兒時,「童顏」與「巨乳」這個組合的「惡搞性質」也隨之被突顯出來了。換言之,如果小嬰兒照片本身的 KUSO 是在於我們硬要將青春期後才會出現的第二性徵,強加在一個未滿足歲的嬰兒身上,呈現臉孔與身體之間的年齡錯亂,當它反過來 KUSO 瑤瑤、舒舒等「童顏巨乳」美少女時,我們看見了同時擁有「女孩」的童稚與「女人」的胴體之美少女們,雖然完全符合「御宅族」對於「完美女性」的想像,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組合卻是多麼地 KUSO,多麼地矛盾。

  被宅男視為女神,被綜藝節目視為搖錢樹,被 NCC 為首的媒體觀察者與女性主義者視為女性身體被物化的受害者,瑤瑤同時還是(後)ACG 世代一個很特殊的「綜合體」:她既是女孩又是女人,既是天使又是魔鬼,既是真人又像動漫電玩人物。於是,瑤瑤現象更值得我們深入探討之處,並不在於台灣的視覺消費文化如何讓一個女孩在一夕間竄紅,不在於這位美少女「殺很大」的巨乳如何在低迷的市場中橫掃千軍,更不在於瑤瑤以及她的姊妹們在坊間及學院裡造成的各種「波濤洶湧」之爭議。我比較關心的是,「童顏」與「巨乳」這兩個在「生理時間」上相悖的特徵,是在何種情境之下,受到何種力量的推擠,而得以揉合成為一體。我關心的是,「童顏巨乳」的美少女,她們的身體,作為一種「男性想像的體現」,一種「文化的產物」,是如何成為一個特殊的場域,摺疊時間、擠壓空間,讓「女孩」與「女人」得以並時共存,讓「天使」與「魔鬼」得以和平共處,讓「真人」與「動漫電玩人物」得以相互滲透、彼此建構。


貧乳蘿莉與處女情結

  只要想到「童顏」,許多熟悉日本 ACG 的人肯定會立刻想到「蘿莉」。「蘿莉」一詞典出 Nabokov 1955 年的小說 Lolita,這是一個講述中年男子愛上一名十二歲少女的故事。在日本文化中,「蘿莉」經常被用來指六到十五歲的女生,尤其是第二性徵尚未發育或未成熟的女孩。而「蘿莉控」(Lolita Complex/ロリコン)指的則是對於蘿莉有極度愛好的人,和「戀童癖」不同的是,這樣的憧憬與喜好並不一定等同於與女童談戀愛或發生性關係的幻想或期待,「蘿莉控」也可以純指對幼齡女童特別保護疼愛的人。

圖二:惹人憐愛的蘿莉

  在日本 ACG 中,蘿莉以細軟嬌嗲的童音、小臉大眼的童顏、還有未發育的童/胴體等特質大紅大紫,深受宅男喜愛。關於蘿莉的好處,在偽基百科上,還有一句說法是:「蘿莉有三好,身/聲嬌腰柔易推倒」。蘿莉柔軟的聲音、柔軟的身體,對男人們來說,代表著柔順、單純,容易把到手,容易「被推倒」。她的稚齡,不僅不曾澆熄宅男的慾望,反而在他們心中「燃」起一把「萌」之火。在此,男人對蘿莉的迷戀恰恰反映了他們的處女情結,以及處女情結背後男性的自卑與不安。男人會要求女孩子在婚前不得與其他男性發生性關係,一方面是為了徹底地佔有她,確保婚後女性對他能夠有完完全全「性的臣服」,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之前的性經驗變成她們心中不可磨滅的回憶,而自己成了對照組中吃虧的那一方。

  然而,在中國,婦女的貞操並非一直受到如此的重視。婦女再嫁、改嫁之現象並不特別,就連是一國之主,也並不特別要求自己的女人必須要是處女之身,譬如楊貴妃就是唐玄宗從兒子李瑁那裡「接手」過來的。然而到了元代,根據萬安培的研究,由於蒙古人作為異族佔領,為了對漢人男性示威,並進行種族淨化,於是「規定蒙古人或色目人的官員擁有對漢族女性的首夜權」(40)。到了明朝,由於前來貿易的葡萄牙人將性病傳入中國,也使得人們對性行為更加約束。故,男性對女性貞操的重視,並非自古皆有,在中國的脈絡中,乃是元明以後的事。而男人對女人性行為的管束,以致於演變為現在所謂的處女情結,乃源於男性對於權力的不確定(由外患造成),以及對於自己性無能的恐懼(由性病造成)。

  中國的美女,由高大修長(詩經的碩人其頎)、雍容豐腴、清瘦端莊、到嬌小玲瓏,美女形象隨著時代變化,中國國勢興衰起伏,而有所衍異。然而,中國女性雖然早婚,在文學傳統中,迷人的女性依舊都是滿富學識、才藝,風姿綽約的女子。中國男性或有喜愛可以一手掌握的「丁香乳」者,卻少見迷戀如蘿莉般稚齡女童之例。如今,蘿莉的致命吸引力,恐怕不在她的「貧乳」童身,而在她稚嫩的年齡與身體所呈現的「腦殘無害」以及「易推倒」易征服的形象。

圖三:甜美柔順的蘿莉

巨乳御姐與波霸崇拜

  蘿莉雖好,畢竟年齡和第二性徵都太「小」,儘管柔順可愛,卻難以激發或滿足男性體內的原始慾望。於是日本 ACG 創造了「御姐」型的角色。御姐在日文中是用來稱呼比自己年紀大的女性,故和蘿莉不同,與絕對年齡無關。不過,御姐又比熟女還要來得年輕,簡而言之「御姐」乃是「蘿莉」的成熟進化版。她的最大特徵是長腿巨乳,而且成熟強勢,甚至曾有電玩將「御姐」引申為女王之意。若說蘿莉會激發男人的保護慾,御姐則能給男人一種被保護、甚至是被母愛包圍之感。相對地,蘿莉在性方面一無所知,需要男人來帶領,而御姐則在性方面握有絕對的主動,更多時候,她們是擔任著啟蒙男性性教育的角色。

圖四:御姐

  在中國文化中,女性的身體依照男性的喜好主要被分為五大部分,萬安培指出「在乳房、腰部、臀部、腿、足五大要素中,最被重視的是腰(楊柳小蠻腰)和足(三寸金蓮),最被忽視的是乳房」(49)。即使是描寫較為露骨的情色小說,對於乳房的描寫,也多著墨於其柔軟嬌嫩,將其比喻為鮮嫩的「雞頭肉」(一種名叫芡實的雜糧),或是初萌芽的「菽」(一種豆類),偶爾描寫大胸脯之美,也頂多是以「玉潤珠圓」稱之,距離日本 ACG 的「巨乳」甚至是「魔乳」等超現實境界還遠得很。不過,日本的傳統文學或繪畫中,也鮮少著重於描寫女性的乳房,如今風行整個東瀛的「巨乳」崇拜不知從何而來?

  關於這點,一般人常將巨乳崇拜的現象歸咎於好萊塢製造出的性感明星。在最近的一篇名為 〈童顏巨乳的性崇拜文化〉一文中,南方朔便依此徑,將巨乳崇拜的發源地定為美國。他以《維納斯的誕生》為例指出文藝復興時的繪畫雖然不避諱呈現女性裸體,然而維納斯的乳房尺寸並沒有特別被突顯或誇張化。而在大眾文化中,要等到 1920年代大蕭條之前的「小太妹文化」(The Flapper Culture)蔚為流行後,低胸露奶才逐漸走入主流,直到 1950 年代由於 Marilyn Monroe (1926-1962) 和 Jayne Mansfield (1933-1967) 的走紅,金髮波霸才逐漸成了性感美女的代名詞。

圖五:性感中帶可愛的夢露小姐

圖六:據說曾經在一個派對故意讓內衣掉到泳池中而讓現場大亂的 Jayne Mansfield

  南方朔等人之見,雖無更多佐證,怕只是複製坊間流傳的刻板印象和約定俗成的說法。不過,在好萊塢電影工業發達的當代,美國作為文化霸權,是世界偶像明星的製造機,同時也是挑選、定義性感美女的評審。巨乳的崇拜,即使不是源於美國,這個國家及其電影工業肯定也是推波助瀾的幕後黑手。

  以往隱藏在層層衣服底下的東方女性的乳房,無論在文本或繪畫、雕塑中都始終缺席,如今要寬衣解帶時,只好借用西方姊妹的「巨乳」形象。於是,較白人女性更為瘦小纖細的東瀛女人,身上長出了一對異常突出的巨乳,不僅是在 ACG 的二次元世界中,就連真實世界中也是。於是,以往重視貞操與矜持的亞洲女性,搖身一變成了性慾極強的性感御姐。ACG 中的御姐一個個頭重腳輕的比例,提醒我們的是亞洲人壓抑身體性徵以至於性慾的歷史,反映的是我們(男人女人皆同)對於女性身體的缺乏認識與自卑的事實。

圖七:胸部奧林匹克賽。名次越高,比例越奇怪。


天使或仙女?魔鬼或妖精?

  我們常在中文的表達中聽見人形容面容姣好,身材曼妙的女性為擁有「天使的臉蛋,魔鬼的身材」。不過,在基督教文化中,無論是天使或是魔鬼,其實都沒有特定的性別和樣貌。天使雖是上帝的信差,聖經中卻沒有針對其面貌的描繪,他更不是我們想像中丘比特那種胖嘟嘟的嬰兒模樣(更何況丘比特也並非一直都是尿尿小童的樣子)。而魔鬼的形象更是百變,除了擅於欺騙與引誘人犯罪、墮落等特質是較不具爭議性的之外,對於他的外貌及性別,文學和民間都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說法。

圖八:常以丘比特形象出現的天使。

圖九:在《神鬼願望》中無比火辣的魔鬼 Elizabeth Hurley


  而且有趣的是,中國文化明明也有自己的神話,我們在讚美女性的美貌時,卻捨近求遠,不以仙女和妖精為喻,而拿天使與魔鬼來形容。這個文化隱喻的成因複雜,一方面可能是中國的宗教觀為多神主義,對於仙和妖的定義又比起基督教傳統的天使與魔鬼更複雜、曖昧,另一方面可能與近來好萊塢對於天使的美化與撒旦情慾化再現有關,連結到西方哲學自長久以來心靈/肉體的二元對立,自然而然,天使便掌管頸部以上的心靈與智性,魔鬼便負責頸部以下的肉體與慾望本能。再加上日本的 ACG 非常喜歡「女體化」各種生物與非生物。就連三國英雄關雲長與孫策,都變成了波濤「胸」湧的女性,天使與魔鬼又怎麼逃得出被女體化的命運呢?

圖十:女體化的孫策

圖十一:女體化的關雲長


天使的童顏,魔鬼的巨乳

  回到正題。藉由重組、並置以上幾個歷史的斷簡,文化的殘編,我們可以看出瑤瑤會如此受宅男歡迎,其實是因為她揉合了蘿莉的「童顏」和御姐的「巨乳」等兩大誘男特徵於一身,其臉孔訴說的是有如天使般的柔順乖巧,身體流露的卻是有如魔鬼般的魅惑慾望。瑤瑤 KUSO 的身體,彷彿被停格在蝌蚪即將變為青蛙那一刻:瑤瑤究竟是「變種」的蘿莉(胸部突變爆漲)?還是「進化不完全」的御姐(胸部長大了臉沒長大)?或是台灣版的 AV 女優?她究竟是三者皆是,或是三者皆非?原本「自然而然」、「瞬間即逝」的變態過程,在攝影鏡頭的捕捉下,被定格、放大,並且一再播放,使得各種造就「童顏巨乳」這個矛盾組合的隱形力量,因慢動作、蒙太奇等新的觀看方式,得以現形。

圖十二:蘿莉的臉孔,御姐的身材

  在〈殺很大之愛人篇〉裡,我們看到瑤瑤戴著眼罩,彷彿有向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綾波零致敬的意味。不禁讓我想追問,「天使面魔鬼身」的她,究竟是個有血有肉的真人?還是只存在於想像世界中的「理想女性」:是幻想與鋼鐵的產物「人造人」?還是幻想與手術的造物「整型美女」?


引用書目

  1. 南方朔。〈童顏巨乳的性崇拜文化〉。《聯合報》2009年4月16日。2009年5月6日 < f_art_id="189922">。
  2. 萬安培。《濃妝淡抹總相宜:中國歷代美女榜》。北京:新華,2008。
  3. 蘿莉、御姐。《維基百科》。

非常擬聲的義大利文

fare  i   gar- ga- ris- mi
[法咧  衣  嘎了 嘎 哩斯 米]

瘋狂打舌的一個片語
就是漱口的意思
最後面那裡整個就有在漱口時
「嘎啦嘎啦,呸」的感覺!

pren- de- re   il  tre- no
[噗咧n ㄉㄝ 咧 衣了 的咧 ㄋㄡ]

這個有許多微妙快速的音
是要搭火車的意思!

義大利文好 crazy!
可是好可愛:D
 

[性別、都市與文化] 第九週閱讀心得

  
本週心得沒什麼好註解的,噗。就這樣吧。

  Raymond Williams 的「Cities and Countries」一文將我們討論的視野從都市擴展到城與鄉之間的關係。雖然現代化、工業化、資本主義化的大都市,是近年才有的,但 Williams 指出人們對於城與鄉的辯論歷史悠久,其內容和意義也歷經改變衍異;許多時候「城」與「鄉」不再是種物質的或歷史的事實,而演變成一種「意象 (image)」,被賦予價值及象徵意義。Williams 認為這是因為「城鄉」之間的衝突與對立,意象鮮明具體,正好足以被挪用為各種文化、意識型態、社會與人際關係之間較為抽象的衝突之隱喻。換言之,城鄉之爭之所以重要,乃由於這套論述為社會上其他的各種分歧、衝突提供了一套語言。於是 Williams 主張,我們必須要看到,在不同的歷史物質情境下,「城」與「鄉」分別和何種概念結合,他們又被賦予了何種象徵價值。
Williams 觀察到鄉村常與童年、在地與社區記憶等過去、懷舊情緒作連結,而城市便常和成年、個人主義等充滿無限可能卻又令人不安的未來聯想在一起。他認為無論是鄉村為都市取代,或是童年蛻變為成年,其核心都是在記錄人們意識狀態、對世界及自我感知、以及人際關係的改變。而這改變與資本主義這種生產模式有極大的關聯。資本主義的「再教育」使得人們看待一切人事物的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從浸淫其中的接受與享受,變成了抽離疏遠的使用和消耗。而對應這種社會關係與生產消耗模式的最佳意象,恰巧就是鄉村(社區、緊密、互助合作)與城市(個人、疏離、獨善其身)。

  有趣的是,從古至今,在文學作品裡頭,愛情故事也經常被當作各形各色對立的價值觀、生活態度相互碰撞、協商、磨合、交流的隱喻。信手拈來幾個例子,梁祝的愛情是跨階級衝突,蝴蝶夫人是跨國籍衝突,美人魚是跨種族衝突。《戀戀風塵》描述一對青梅竹馬的男女,在鄉間相戀,在城裡分手,隱喻中還有隱喻,要處理的則是更複雜的對立、更充斥著矛盾情緒的衝突。如果我們把阿雲和阿遠的戀情放在城鄉的脈絡來看,然後將他倆感情的變質歸咎於環境,充滿惋惜地假想,如果他們都還待在台東老家,也許就不會發生兵變的悲劇,我們一方面會落入過度悲觀的環境決定論,而忽略了人心的複雜,男女感情的脆弱,另一方面也會過度簡化、僵化鄉村與城市間的區隔。

  我的看法是,與其說是城市製造出的寂寞(阿雲無依無靠,獨自在台北工作)和城市提供的各種誘惑(陌生單身男女近距離相處的可能,如郵差每天送信的近水樓台)使得阿雲終究背棄了阿遠,不如說是城市強化、加深了他們之間早就存在的差異與距離。的確,他們兩人間單純、拘謹的互動,於當時台灣保守的社會乃是普遍現象,不能以現代男女互訴情衷的標準待之,而他們彼此的默契深厚,許多情意和心意經常是盡在不言中。阿遠對阿雲的愛意表達,永遠是做得比說得多,比方說他相當看重自己的工作,忍氣吞聲,只為了多賺錢養家,但他兩次怠工兩次闖禍,都是為了阿雲。然而,阿雲暗暗渴望的卻是更多直接的表達,比方說她埋怨阿遠只顧工作,在她上來台北後好久都不曾前往探視她,在阿遠當兵時,她寄了一堆郵票和信封,要他勤快寫信回來。阿遠重視的是長久的計來,於是他埋首苦幹,努力掙錢,冀望當完兵、在工作上熬出頭後,能夠擁有穩定的經濟基礎與阿雲共度餘生;阿雲卻重視當下的表達,於是她剪裁技術還未成熟,就興高采烈地作了一件尺寸太大的衣服給阿遠,得到的感謝是挖苦中帶有甜蜜的一句「這工作不是一蹴可幾的」。

  阿遠去服兵役,更增加了兩人之間的距離,這距離是空間上的(台北與金門之遙),也是時間上的(他們共同的未來之遙)。但他們之間的距離還表現在他們對於金錢以及幸福的態度上。某次他們討論要帶錢回台東給家人,阿雲因藥的花費很兇,而無法帶太多錢回去,阿遠便主動將自己的一千二分三百元給阿雲,讓她能夠多帶點錢回家。這個簡單的舉動,展現了他對阿雲的疼愛,也突顯了他與阿雲間的不分你我,但同時也帶出了他與阿雲間的反差。阿雲她到了台北後送給阿遠的是一件親手作的衣服,送給台東家人的是一雙雙嶄新的皮鞋,對她來說這些東西的價值不在於它們的價錢,而是它們代表的意義:親手作的衣服針針線線都訴說著她的愛意,特地挑給家人的鞋子則是希望能把台北生活的便利、進步、新穎也寄回家與家人共享。同樣地,阿遠的爸爸在他上台北時送的手錶和他當兵時送的打火機,也都有相同意義,對於礦工來說,它們的確是所費不貲的奢侈品,但更重要的是這兩樣東西承載著父子倆的共同記憶,所以特別意義重大。相較之下,阿遠事事都以金錢作為第一考量,也許由於他是家中長子,需扛起家中經濟重擔,所以抽象的數字能給他安全感,也許由於他不擅挑選禮物,自然覺得錢是最實際的禮物,其中原因有很多,但種種原因都告訴我們阿遠受到資本主義教育與荼毒的程度比起阿雲要嚴重許多,這可能也是導致他倆戀情無果的遠因之一。而這差異在鄉間並不明顯,是到了事事要錢,物物昂貴的台北,才特別被突顯。

  而這並不是說,資本主義的魔爪並沒有伸入鄉間。阿遠父親武雄和他一群礦工夥伴代表的就是受到資本家(礦主)剝削的勞工,他們在礦坑裡出生入死(武雄的腳還因一次意外而受過傷),得到的工資卻遠遠不如那些坐在辦公室裡接電話的管理階級人士。如同 Williams 所說的,城鄉間的區隔並不如地理上的分界如此清晰可辨,並不是所有的資本主義革命都只在城裡發生,鄉間生產模式的改變也有資本主義化的影子;並不是所有值得懷念的都只存在於鄉間,城裡的上一代懷念他們逝去的一些生活方式的論述模式,也和我們緬懷鄉村社區生活的方式相當類似。

  我對城鄉之間的辯論並不熟悉,Williams 的文章,也多作抽象的概念化陳述,而少有具體的舉證說明,讀來有點辛苦。《戀戀風塵》一片,結合了戀愛故事與城鄉間的移動,正好作為幫助我思考、佐證 Williams 論點一個很好的例子,於是我將我個人的理解試述於上。


5/6 閱讀文章:

Williams, Raymond. "Cities and Countries."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 Oxford: Oxford UP, 1973. 289-306.

侯孝賢。《戀戀風塵》。一九八六。

顏蘭權。《無米樂》。二OO四。

Tuesday, May 5, 2009

身。心。靈。平衡。

 
:) 最近都偷懶沒有規律運動啦。
一方面是因為雜務實在太多了,
另一方面還是因為雜務實在太多了。

/_______\
我怎麼可以這麼無法游刃有餘地安排自己的時間呢?

明明啊一個星期也沒有幾堂課,
怎麼會每次都要弄到書也讀不完,
功課也寫不完,覺也沒睡飽,
動也沒有認真動到,玩也沒玩得盡興呢?

不能再這樣半調子了啦!!!

話說我覺得今天值得一記是因為
發生了一件令人感動的事情:
那就是我終於在星期二來得及交作業,
然後可以去上 Celine 老師的 Balance 課了 T ^ T

她真的好好笑噢怎麼會有人
可以把 Body Balance 上得如此有趣!

上次帶了兒子的叫春雞來,
只為了搭配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這兩句詩。

這次在冥想的時候,
還引了琦君的〈下雨天,真好〉一文,
要我們想像自己躺在母親懷抱中,
抬頭往上看見母親如菩薩般的慈眉善目。

教室裡一群婆婆媽媽叔叔伯伯。
他們的母親都不知道已經幾歲了。

不過,會不會老師真的抓住他們心中脆弱的那一個部分呢?
抓住了那個渴望回到小時候,什麼也不用想,
什麼也不必擔憂,安心地躺在母親懷裡的部分?

課程結束,大約有十幾位同學,一一上前,
將一支支的康乃馨獻給老師。

老師有多開心。
她的聲音笑著,臉也笑著。

同學怎麼會這麼可愛!一起買康乃馨送給老師Q_Q
他們都是大人了耶,怎麼還會這麼可愛這麼貼心。
我在旁邊看了都要哭了。

他們是「用真心來交陪」的啊!!
我好感動噢,真的。

而且老師真的很正。

是身材一級棒的辣媽。
我非常喜歡!!!上課的一大 bonus (在嗨什麼啊小姐)

挖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上完課回來我立刻覺得精力充沛!
 

Monday, May 4, 2009

愛‧le‧phant。

   

媽媽說,長長的鼻子才是漂亮。
  
可是從來沒有人告訴大象,
笨重的腳步,圓圓的肚肚
和胖胖的屁屁才是可愛。
  
  


如果大象也渴望芭比的身材。

  
  
大象,大象這首歌,
是不是會多了很多變奏版?
像是農場裡頭有一百種動物的王老先生那首歌一樣?
永遠 refrain 唱不完?
  

可是我想要讓大象知道,
  

世界上有人好愛好愛牠。

  
愛牠靈活的長長的鼻子,
愛牠溫柔的大大的眼睛,
愛牠濃密而垂垂的睫毛,
愛牠短短的細細的尾巴,
愛牠薄薄像扇子的耳朵,
愛牠咀嚼時動啊動的嘴巴,
愛牠有力而可靠的背和四條腿。

  
愛牠的巨大,可是卻不仰仗自己的強壯,
愛牠的和群,可是卻不怕獨自跋涉流浪,
愛牠的記憶,可是卻不背負憤世嫉俗的包袱,
愛牠的聰明,可是卻不變成賣弄狡詐的動物。


  
凱栗說,數了這麼多優點,其實都並不是重點。
重點是,大象啊大象,無論你變成什麼樣,我都會愛你。
  

做自己,才是漂亮。
  

Thursday, April 30, 2009

四月昏睡症

 
想必我是得了這個病。

從上週五開始,我每天昏睡超過十四個小時有吧!?
也許講出來,只會被別人白眼,
嫉妒我還能把這種事拿來說嘴。
可是我真的必須說,這種昏睡真的很像被下藥或下咒,
絕對沒有一覺睡到自然醒的舒適幸福感。

可能是罪惡感作祟可能是在睡夢中本就不安穩,
總之我是醒了又睡,睡了又醒,令人疲憊煩躁至極。

好幾次我睜開眼,覺得好像休息夠了,
可以起床了,但是身體卻完全沒力氣,
對腦中責任感小天使的呦喝打氣充耳不聞,
過不久又沉重地陷到枕頭裡去。

好幾次我逼自己起來,刷牙洗臉吃早餐喝咖啡,
卻總是過沒多久,眼睛又立刻酸了起來,
眼皮好重好重好重,然後我又窩到被子裡去。


我想我是那個快來了。
我還很驚恐地跟吼妹妹說會不會是我的肝真的壞掉了@_@
我今天見識到容忍小姐逃避上課壓力而作的手工藝
也深信很有可能我的逃避自我防衛措施又被啟動了,
只是這次不是大吃大買大玩這種傷身又傷荷包的逃避方式,
(well... 大吃仍然有啦但平常就這樣了不是嗎?)
而是努力儲備能量過冬(?)式的逃避。


我知道我硬把嗜睡解釋為既可暫時逃避壓力
又能養好身體儲存能量真的只是在自我安慰而已。

自欺欺人還被自己指出來實在有點可悲。


呃。而且在火燒屁股的時候還來寫一點也不重要的網誌這件事,
不也是逃避報告病的症頭之一嗎!?


還要把錯都怪到四月的陰晴不定上頭。
雖然我好享受北台灣到了四月底還可以涼涼的天氣噢:D


得回去努力催生難產的 project proposal 了...
其實我的 thesis 寫得差不多了一_一
好想就此為止,把 proposal 當 abstract 寫......

Tuesday, April 28, 2009

[性別、都市與文化] 第八週閱讀心得

我知道,我寫得很虎頭蛇尾:P

可是很累了嘛!!!

  本週閱讀的主題為「身體與城市」。這個題目非常地有趣,因為我們不只讀到有血有肉之軀是如何在城市裡頭行走、感受與生活,也讀到了鋼筋水泥之城是如何被喻為有機的身體,並依其形象原理打造規劃。身體與城市的親密關係,不僅在物質層面相互建構形塑,也在想像層面互為喻依喻體。

  於〈釋放身體〉一文,Richard Sennett 以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巴黎為例,試探被「釋放」了的開闊城市空間,為何不但沒有促成更激烈、更壯大的群眾運動,反而使得被「釋放」了的革命身體變得冷感漠然。他追溯革命群眾的身體,是如何在新的城市空間中,由自由的身體變成馴服的身體,由狂歡的身體變成旁觀的身體,由社交的身體變成疏離的身體。而這之中的最大關鍵,乃是城市空間與居住其中的身體間之辯證關係。

  Sennett 指出,法國大革命時期,革命黨試圖建立新的巴黎城市空間時,特別強調自由、移動與變化,以破除法國王室過去代表的桎梏、僵化與腐敗。至於塑造新的理想公民形象時,他們也著力突顯人民之間的平等關係與緊密連結,重視平等與博愛。於是,瑪莉安成了革命軍的最佳精神象徵。在革命期間,瑪莉安的形象經常以繪畫或雕塑的方式出現。她有著希臘女神的外貌,飽滿的乳房外露,同時揉合了戰士的剛毅與母親的慈愛。在革命軍的想像中,她是「自由、平等、博愛」的化身,身為女性,她代表的是自由的移動與創新變化的無盡可能,流洩的乳汁更是液體自由流動的最佳體現,而她豐盈的乳房,表示她給予人民的愛是無窮無盡的,人人都有平等的機會,接受這位國家母親的哺育,哺乳時,嬰兒與母親之間的親密肢體接觸,則為人民與國家的共生關係提供了個非常身體的生動類比。

  Sennett 寫道,瑪莉安所代表的自由流動,並非法國大革命時代特有的城市想像。自十七世紀威廉‧哈維提出《心血運動論》以來,血液循環的意象便開始被啟蒙時期的城市規劃者用來闡述他們對於理想城市「自由移動和順暢循環」的重視,雖然在法國大革命時,血液的意象轉變成了乳汁,呼吸循環作用轉變成了乳汁分泌運動,其根本的「流動、循環」原則仍是維持不變的。然而,瑪莉安所體現之對於新城市與新公民的諸多想像,是自相矛盾的。革命黨一方面亟需肉身之間的親密接觸以建立人民與人民 (fraternity)、國家與人民 (maternity) 間有如血緣般的緊密連結,一方面又渴求身體與城市空間的雙重解放,想要抛開一切枷鎖,除去一切障礙,讓自由的身體在自由的城市裡自由行走,從一片空白、空曠中重新開始。Sennett 認為開闊的城市空間雖給了人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根除一切(歷史、傳統、家庭國家的責任義務等)的自由空間(如廣場),卻違背了「平等」與「博愛」的信念,直接使得革命群眾變得漠然、冷感,如一盤散沙。

  關於這點,Sennett 說明平坦、廣大、無障礙的空間常被想像為「自由」的空間,但他舉了執行死刑等公共儀式為例,說明這樣的「自由」空間其實並不真的自由,而且也不能讓所有的人「平等」的觀看和參與行刑過程。此概念在實際層面是有諸多矛盾衝突的,例如斷頭台不夠高,群眾和斷頭台間被層層軍隊隔開等,舉凡種種都使得這種執行「死亡的空間」變成了「死的空間」(該節標題為 Dead Space),是人民的力量不得介入創造、再生的空間,是導致圍觀群眾逐漸置身事外的空間。爾後,在革命領袖策畫的遊行或慶典,群眾也逐漸失去了參與感,變成疏離的旁觀者。首先,人民在遊行時必須依照一定的路線行進,或走或停,或行或舞,革命領袖對於群眾的身體有一絲不苟的規定,看似得以在自由空間裡自由移動的身體,其實早經過理性、嚴密的設計 (choreographed),一如城市內通暢的交通和管線,無一不經過精密的規劃設計 (engineered),他們的身體參與其中,但是卻是服從的身體,而非社交的身體。更重要的是,廣大的空間使得許多儀式變得只能遠觀不能參與,例如某個飲用瑪莉安雕像乳房湧出的泉水/乳汁的儀式,原先是象徵所有的人民皆自由、平等,皆可接近瑪莉安、飲用乳汁,然而,為了儀式的順暢及可見度,卻演變為僅有政治領袖得以接近飲用,革命群眾與瑪莉安/國家/革命同胞之間的肢體親密接觸,變成了一種景觀,狂歡的身體,變成了旁觀的身體。

  Sennett 的文章突顯了城市的空間是如何逐漸改造了市民的身體,下一篇 Peter Stallybrass 和Allon White 的文章「The City: The Sewer, the Gaze and the Contaminating Touch」則反過來,以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剖析維多利亞時代居住於倫敦的布爾喬亞階級,檢視他們對於排泄物/下水道/妓女/低下階級等巴赫汀所謂的嘉年華式的存在之恐懼與著迷 (fear and fascination),看他們是如何以規訓身體的比喻進而自然化、正當化他們的都市監視及控管計畫,並藉著建立布爾喬亞/低下階級、自我控制/自我放縱、主體/排泄物等多組自我/他者間的對照 (antitheses) 來建構其主體與身份。

  Stallybrass 和 White 首先先建立了在維多利亞時期的布爾喬亞通俗想像及文學再現中,對於城市地景、身體外貌、道德操守等描述之間的連結。他們指出,在主流論述中,對於髒污的想像,常和下水道、勞工與妓女連結在一起,而描述這些職業或階級人士以及其身處環境時,也總與道德批判脫不了干係。換言之,當時對髒污的再現,常在社會、道德與精神領域間滑動,以致於妓女這種性交易產業作為一種「為中產階級男性服務」的社會現象,常會變成公共辯論的道德議題,也容易因此轉變為妻子擔心(丈夫被搶走)先生焦慮(可能傳染性病)的精神威脅。這樣的論述加深了布爾喬亞階級對於髒污(以及其他所有與之連結的人事地物)的恐懼,因此除了要將之深埋地底 (drive underground) 之外,還得強加控管。

  Stallybrass 和 White 將此現象視為布爾喬亞階級身份建構的重要機制,也就是說,任何被排除於外的、被摒棄鄙視的,都是布爾喬亞自我想像的對立面,都是協助其定義自我、建構身份的他者。將倫敦比喻為一具布爾喬亞的身體,Stallybrass 和 White 挪用弗洛依德的人格與肛門情慾理論,將城市的下層(下水道、貧民窟)與身體的下層(肛門)作類比。若要有健全的人格,從嬰兒時期進入文化體制時,人便必須學習控制排便,將糞便順暢排出,才得以分辨物我之間的區隔,並切斷與母體水乳交融的連結,學會在社會中與人建立健康的社交關係;而當人能夠以意志控制括約肌,以決定何時何地大小便,雖然斷絕了與肛門、屎尿百無禁忌的快感(弗洛依德認為肛門也是人的性感帶之一),他則從中得到了一種自我控制以及掌控客體的快感。然而,由於弗洛依德相信,不管是忍便 (retention) 或排便 (expulsion),人有許多性快感仍然與肛門緊密連結,所以在 Stallybrass 和 White 的解讀之下,身體下層的話題雖然在布爾喬亞階級間成為禁忌,社會下層的話題卻時時刻刻佔據了他們的心思,便源於此。

  如果正如弗洛依德所說,遭受壓抑的潛意識會在夢中浮現,Stallybrass 和 White 認為,貧民窟、下水道、妓女、鼠輩、勞工等等,都只是維多利亞時代布爾喬亞階級的「顯性夢境 (manifest content)」,早已經過隱喻等象徵性的轉化借代,必須經過解析,才能夠推論出它們所掩蓋的「潛性夢境 (latent content)」,以解釋為何關於妓女或下水道的論述會與污穢以及敗德等論述交錯、滑動。

  然而,雖然 Stallybrass 和 White 的精神分析方法,在解釋維多利亞時期人們對於地底世界的著迷時極具說服力,David Pike 指出他們的框架卻不免將十九世紀城市的建設與空間規劃化約成布爾喬亞階級男性的獨特經驗,忽略了當時還有許多其他團體和論述同時在運作。Pike 認為,在 Stallybrass 和 White 的詮釋所建立的「垂直城市 (vertical city)」模式,地底下的世界及相關的人事物,只能作為地上世界的對立面,而永遠與負面的形象掛勾。但是,地底世界的迷人之處,絕不僅是因為它代表了布爾喬亞男性成長時必須壓抑、摒棄的所有東西,而是它本身便同時擁有迷人以及駭人的特質,同時具有正面和負面的意義。於是,在「Sewage Treatments: Vertical Space and Waste in Nineteenth-Century Paris and London」一文中,Pike以十九世紀的倫敦及巴黎對於下水道迥異的兩套處理方式及論述為例,主張唯有將垂直城市「橫過來 (laterally)」閱讀,才得以一窺現代城市的全貌其及錯縱複雜的矛盾之處。


4/29 閱讀文章:

Pike, David L. "Sewage Treatments: Vertical Space and Waste in Nineteenth-Century Paris and London." Filth: Dirt, Disgust, and Modern Life. Ed. William A. Cohen and Ryan Johnson. Minneapolis: U of Minnesota P, 2004. 51-77.

Sennett, Richard. "The Body Set Free: Boulee's Paris." The Flesh and the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 Civilization. New York: Norton, 1994. 282-316.

Stallybrass, Peter and Allon White. "The City: The Sewer, the Gaze and the Contaminating Touch."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Transgression. New York: Cornell UP, 1986. 125-48.

Monday, April 27, 2009

Must Be the Feminine Thing

 
吃飽喝足,像是被下了藥的我,
在奇也怪哉的時間(晚上六點半)陷入沉睡。


做了一個和 Ulysses 裡頭 Circe 那一章
幾乎同樣詭譎的超現實夢境,
大概就像寵物買女孩的格紋 leggings 那般暈眩。

我和 K 小姐著迷於一個瘋狂轉圈圈的遊戲。
在某個地板光滑如冰的漂亮大廳,
穿著令我倆都害羞的蛋糕裙和鑲著紛紅蕾絲的大腿襪,
我們窩在某人豪華旋轉座椅下,溜過來溜過去並且瘋狂轉圈圈。

K 小姐一直想偷看別人的裙下風光,
好像在騎馬打仗的宣誓作戰一樣,
每經過誰的臀部就要以娃娃音嬌嫩地說我要看了噢我要看了噢。
而我則耳聞了還珠格格還有紫薇格格在劇情緊張處
竟唱起百老匯式的澎湃英文歌,笑得我眼淚直流。

忘掉的比記得的多。我總是這個樣子。
不過夢境大概是結束在我鐵青著臉跟 K 小姐說我好想吐,
她也轉身鬼臉相待 /_______\

從旋轉座椅底下爬出來,我的身軀突然又變得很巨大,
原來高度只有三十公分的視線,讓我好像第一次吃了麵包的艾莉絲。
大廳外面停了紅色的 Focus,是窗口邊小黃的車,
一盞路燈打下來照著它,像舞台的聚光燈一樣。
我忽然覺得自己像 Araby 裡的小男生,
my eyes burned with, not anguish and anger, but anxiety。
是的 anxiety,我的夢境結束在這個字,
空洞的 voice over 還盪著無限擴大的回聲。



我睡睡醒醒了好幾次。因為我一直賴皮地按掉鬧鐘。
還記得第一個夢,是我在瓊瑤的某部片的拍攝現場,
像是幽靈般的存在,當個透明的旁觀者,
看著劉雪華如何瞪大著眼睛,吃下一口珍貴晶圓的荔枝,
然後右眼含著一顆珍貴晶圓的眼珠,眨眼,落淚。
我清晰地聽到一個女生的聲音,該是影片裡的內心獨白,
又像是小說的第三人稱全知敘事,總之在說著 與荔枝無關的事,
說著一些什麼衣服還有身體的描述,很細膩動人。

感動之餘,夢裡的我還想,原來我誤會瓊瑤姐姐了。
我以為她只有一些風花雪月小情小愛,
沒想到她的作品竟是最能拿來討論身體與衣服間親密關係的文學。

真希望我記得在夢裡那旁白究竟是說了什麼,
否則夢醒了,寫不成 paper,至少還可以創作篇短文!?(咦)


學期都過一半了,我想我真是有很大的心理壓力。
must be the feminine thing......
(好像 Bloom 的獨白... 好可怕 XD)
 

Tuesday, April 21, 2009

[性別、都市與文化] 第七週閱讀心得

 
本週的讀本很好看喏,尤其是 Jonathan Raban 的 The Soft City,他的文筆真棒,有散文的流暢優美,有小說的想像空間,也有論述的邏輯和理論發展的可能,請問英國的學者都要這樣嗎?Is this the so-called Oxbridge style?讓我好想要去把那本書買回來!

而且不到最後,我都不會想到這幾篇乍看之下毫不相干的文章(開膛手傑克和漫遊者的概念總結),竟可以擺在一起讀一起談。其中非常重要的連結,應在城市與神話之間。這也是我閱讀筆記想要突顯的焦點。不過很可惜的是,Raban 以聽覺、觸覺、嗅覺等其他感官來體驗、書寫城市,之於以視覺主導的城市經驗的差異,我就沒辦法談了。在昨天的讀書會曾經提出來,又試著把 VW 曾寫到的 the enormous eye 和小虹老師說的 eyeless/I-less 連進去,只可惜是混亂一片。我要把它想清楚,some day I will。

  城市是個文本,各形各色的人物在其中熙來攘往,以主觀的感知、想望或情慾反覆書寫他們的城市記憶與生活。城市的居民人人都得粉墨登場,參與城市情境劇的演出,在不同時刻適時地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在角色與角色間不斷轉換的同時,城市居民也不斷改寫、重塑城市形象。因為城市作為一個舞台,在實體空間上,雖早已由導演/城市規劃師決定,穩固不變難以撼動,在感知空間上,卻可能隨著演員/居民的聚散移動而產生不同的重心,隨時在瓦解與成形中。

  這是 Jonathan Raban 所說的「軟城市」,和地圖上那座擁有幾千幾萬人口和幾座高樓大廈的「硬城市」有別,「軟城市」是我們在腦海中捏造出來的城市,是想像、幻覺、迷思/神話、抱負、慾望和夢魘之城。「軟城市」是可反覆書寫 (palimpsestic) 的文本,卻比冷冰冰的人口統計數字或各式條理分明的官方資料來得真實。

  Raban 認為城市的柔軟和可塑性帶來解放,在一個全是陌生人的社群裡,誰也不認識誰,我們對於他人的認識,僅建立於擦身而過時的驚鴻一瞥,或是偶爾從水泥牆的另一頭傳來的氣味或聲音,身處其中的人因而得以自由穿上一件又一件的新身份,不再需要按固定的腳本演出。然而,城市生活重視表象與展演,穿著若不華麗俗豔,演出若不大喜大悲,你很容易隱沒在茫茫人群中,消失不見。於是,城市的戲劇性使得城市生活像一場場「歹戲會拖棚」的肥皂劇,這樣的通俗鬧劇,以誇張的情感、平板的角色、老套的劇情聞名,所有的事件都有它顯而易見的道德教訓,人物的關係非敵即我,世界的色彩非黑即白。

  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城市充滿了神話/迷思 (myth)。後兩篇文章「Jack the Ripper and the Myth of Male Violence」以及「Mythologies of Modernity」都以城市裡神話/迷思的建構為主軸,試圖重新歷史化 (historicize) 在人們的想像與論述中早已被抽象化、真空化、普世化的人物或概念,並檢視城市居民/讀者對該神話的解讀,進而探討神話的建構背後的諸多意識型態問題。但神話究竟是什麼?為什麼 Judith Walkowitz 和 Deborah Parsons 都要以神話為喻,以剖析現代城市居民對男性暴力的恐懼以及對男性都市觀察者的迷戀?在此,他們兩位論述中的「神話」和 Raban 的「道德劇」有無異同?

  對於神話的解釋,百家爭鳴。神話可以是人們試圖理解自然世界的解釋故事 (Frazer);神話可以是充滿想像力的虛構產物,從史前時代開始流傳,為後世誤解而信以為真 (Muller);神話可以是寓言式的教育,將個人導向認同他的社會 (Durkheim);神話也可以是群體的夢,是集體潛意識深處埋藏的原型驅力 (Jung)。Joseph Campbell 強調,以上定義皆為有效,因每位思想家或學者的發言位置不同、觀察角度各異;若不在內容層次多作討論,而將焦點放在神話在人類社會裡是如何為前人和今人所運用的話,神話(就如同生命一樣)其意義是會隨著個人或時代的偏執或需求而被重寫、扭轉的 (*註)。開膛手傑克的身份及故事,正巧符合了以上對神話的所有定義。他看似毫無邏輯可言的辣手摧花,豈不和自然的詭譎多變、冷酷無情相似;他犯罪的動機不明,迫使人們用盡心思對這一連串的暴力事件提出合理的解釋,試圖理解他的作為,以安撫內心的恐懼與不安。而他的身份未破,使得他很輕易地就被大眾及媒體塑造成一個神話人物,他的匿名性,使得他得以擁有如海神 Proteus 一般多變的形象:在階級關係緊張的時刻,他被想像成下層社會的嗜血屠夫;在討論犯罪心理學的場合,他又被形塑成上流社會患有精神疾病的冷血殺手;在父權家庭意識型態的理解之下,他則是暗巷窄弄裡伺伏的變態,隨時等著向入夜不歸仍在城裡穿梭的女性(尤其是妓女)出手。

  在諸多臆測中,我們看到傑克的形象是如何在不同的論述中被不同的團體轉化、挪用,為該團體的意識型態和政治目標服務,為大眾(尤其是婦女)提供了道德教訓、警惕的血淋淋之例,也為掌權人(警察、政府、男性家長)提供了監視、管制其人民行動的理由 (rationale) 和遁辭 (justification)。開膛手傑克雖是個特例,但是大眾以及媒體對於他形象的塑造(神話人物)和事件的建構(神話故事),其模式和 Raban 討論一般的城市居民認識其他陌生人時使用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Raban 指出,城市的匿名性常使得有血有肉的個體,被很取巧地轉化為道德劇裡頭的角色,人人成了抽象的品德特質,成了道德教育的工具符碼:酒後犯下殺人罪的醉漢不再是受金融風暴牽連而被裁員失志的中年男子,而是「衝動」、「暴力」的化身,執業時被便衣警察查緝的雛妓不再是為了籌錢給罹患癌症的奶奶看病的失親青少女,而是「墮落」、「無知」或「被害」的代表。

  Parson 主張,波特萊爾、愛倫坡以及班雅明筆下的漫遊者在討論現代性的研究文獻裡,也是這樣被塑造成了一個神話人物,漫遊者在柏柚路上採集植物 (botanizing on the asphalt) 的活動,也在這樣的論述裡被去歷史化、去脈絡化,被凝固下來成為二度空間的一幅畫 (tableau),變成了現代性經驗的象徵性縮影,變成了現代神話。藉著重新耙梳漫遊者在字源上的流變,在作為理論概念以及社會人物上意義和形象的轉變,Parson 將漫遊者由神話人物重新變回歷史人物,從漫遊者主宰的凝視中,看見他的不安,從漫遊者神話的建構中,看見如班雅明等男性神話書寫者亟欲掩蓋的焦慮及其意識型態。

  城市與神話的相遇,讓我們看到了兩者的相似:神話的可塑性,城市的柔軟度,兩者皆可反覆書寫的特質,以及兩者皆為人們試圖理解、掌控混沌的產物。城市與神話的相遇,也讓我們看到了城市和神話的反覆建構、改造,是如何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被拿來為個人的想像以及團體的意識型態服務,讓我們更去注意那些在神話/城市建造過程中,被夷平的歷史或被消音聲音。


*註:
See Joseph Campbell’s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3rd. Ed. New Jersey: Princeton UP, 1973. 382.


4/22 閱讀文章:

Parsons, Deborah L.  "Mythologies of Modernity."  Streetwalking the Metropolis: Women, the City and Modernity.  Oxford: Oxford UP, 2000.  17-42.

Raban, Johnathan.  "The Soft City,"  "The City as Melodrama."  Soft City.  London: Harvill P, 1998.  3-32.

Walkowitz, Judith.  "Jack the Ripper and the Myth of Male Violence."  Culture: Critical Concepts in Sociology.  Vol. IV.  Ed. Chris Jenks.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186-214.

Monday, April 20, 2009

How Much Do You Know Me?

鄰家營的題目難如入學考
1) 鄰家營總是覺得無論朋友是150還是162總之她都得低頭和她們說話,請問這個不要臉還很愛穿矮子樂的女生實際身高究竟是多少?
173
174
175
176
Powered By: QUIZYOURFRIENDS.com

Sunday, April 19, 2009

Dear Mr. Incredible

  
Dear Mr. Incredible,

  Thank you so so much for your reply. I was on the brink of giving up on my faith in the good and the just when I received your mail the other night. But there you are, in red, blue, and white, with your cape flowing behind. The picture gave me warmth, strength, and, above all, hope. I somehow do believe that a nihilistic generation like ours is more than any one else in desperate need of super heroes and all that they stand for.

  Your posture suggests determination. The lines around the corners of your mouth speak of a persevering soul. You look like you are ready to take off in any minute. You look like you could travel to where no man has ever been, not with a cape or a pair of wings, but with your thirst for knowledge and your soaring imagination. And you look like you could see through what no one else has ever been able to penetrate, not with x-ray vision that sort of superman ability, but with your understanding heart and your all embracing compassion.

  Mr. Incredible,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Thank you for simply being here.

with love and a big big smile,
Kelly


Friday, April 17, 2009

台北可有做「顳顎關節炎復健」特別是「關節鬆動術」的診所或醫院?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在呀虎知識發問,以前的各種疑難雜症都是在消費別人互動後的結果,現在我遭遇到的困難,怎麼有一種史無前例的感覺一_一; 以下是我的發問,我覺得我的網誌好像會有一些陌生人來看,如果同是學術中人,會不會你們也都有顳顎關節炎這種文明壓力病呢?希望剛好有人有緣可以看到我的問題,並予以解答。在網誌無法贈點,不如就讓我請你吃一頓飯吧!

  因為會磨牙以及精神緊繃,我受顳顎關節炎所擾已經十年了,之前去牙醫那個做咬合板,也只是讓我不要咬合不正,以及不要把琺瑯質都磨光光而已,治標不治本,我本來還以為一輩子都要與關節疼痛為伍了,很難過。

  不過經長期在做復健的奶奶介紹,我在高雄市自由二路上的「自由維格診所」開始進行顳顎關節炎的治療。除了一般復健科(或牙科)都可以幫忙做的紅外線、超音波及電擊之外(這些都是為了要放鬆關節周邊的肌肉),那裡還有一位鄭老師,他會關節鬆動術,可以在我肌肉放鬆後,將我已經無比緊繃的關節鬆動,並且將移位的下巴慢慢導正。

  除了這些物理治療外,同時還配合了內服的肌肉鬆弛劑,以及外用的「肌內效」(是一種像 3M
透氣膠布的東西),讓我的肌肉在睡眠時仍保持放鬆,克制磨牙以及咬緊牙關的情況。

  去做了兩次之後我覺得很有用,不過現在放完春假回到台北就無法繼續治療了。想要請問一下有沒有朋友知道台北有復健中心的人員有同樣的技術?

  我需要的不只是一般的超音波和電療,

  最重要的是要有「關節鬆動術」的技術噢!

         感謝!!!!

 

Tuesday, April 14, 2009

[性別、都市與文化] 第六週閱讀心得

 

本週的文章都在談我最愛的消費和百貨公司現象,和小虹老師的時尚理論課雖未有重疊,但那堂課所學卻幫助我可以更深入去思考百貨公司裡頭關於時尚、關於形象的慾望機制。兩篇文章比起來,我不喜歡 Nancy Duncan 充滿抽象字眼的論述,她舉的例子實在可以再講清楚一點,我覺得我需要幫她填上好多東西,有點疲累;相對地,Mica Nava 的文章就有趣許多,舉證歷歷、闡述也條理分明,立論強而有力,是非常紮實作學問的學者,令人佩服。


最後一篇作為補充的小虹老師的文章,記得一兩年前第一次讀,簡直是頭暈目眩,汗流夾背,有如進入百貨公司鬼打牆一般,覺得事事物物都新奇有趣,可也覺得事事物物不適合我用,看了半天逛了半天一樣也沒帶走。這次再重讀,大概是閱讀功力加深,也大概是和小虹老師相處快兩個學期,對於她理論的路數和她愛用的比喻略有所知,理解功力大增,總之我看得津津有味,點頭如搞蒜,時而深感贊同地點,時而恍然大悟地點。而且我偷偷覺得,我有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因為我最後對於 Nava 的批評和補充是在昨天讀書會中和同學們討論時提出的個人觀察,沒想到晚上回家再重讀小虹老師文章時,竟發現我的疑問老師都在該文中一一回答了,而且還提出更精闢更周全的剖析,真的好佩服她。不過我們路數真的很不一樣啦,我一輩子也無法走到那裡去的,我要另闢新徑,我也只會腳踏實地。



  在傳統的定義中,公領域常被賦予政治的、超越的、理性的特質,私領域則常和個人、內在性、情/性慾聯想在一起。由於這樣僵化的想像,一方面人們常將某些行為界定為不宜在公共空間裡實踐或不宜進入公共論述,一方面因家庭常被當作私人空間的最小單位,無論在法律上或實踐上,都以保護隱私權為前提,限制了公權力或公眾輿論進入家庭中。Nancy Duncan 在「Renegotiating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Public and Private Spaces」一文裡以家暴婦女、同性戀等邊緣族群為例,證明公/私領域之疆界其實並非想像般穩固,它是不斷被畛域化又去畛域化的。受虐婦女在家中與丈夫相比的弱勢,迫使我們正視在私領域中也有權力關係的存在,以家庭為最小單位「保護隱私」不等同於「保障家中人人的權利與自由」。同性戀走上街頭,其奇裝異服、男女莫辨的舉止打扮,則讓我們看到原先以為中性的公領域其實是相當父權的、異性戀的,而同志在家中這個理應允許誠實面對個人情慾的場域,卻仍需躲在更封閉的衣櫃裡,不敢向家人出櫃,坦承同性傾向,則又使我們去重劃私領域的範圍,也改變了我們對於「什麼是適合在私領域從事的行為」的想像。


  於是 Duncan 呼籲我們藉著她文中所舉的特殊案例來重新界定公/私領域,當我們發現原先以為只存在公共場域中的暴力和權力關係進入了家中,當我們看見原先被限制在私人空間的行為表現在街頭為人炫耀展演,我們需要認可這些活動的政治性、基進性,並且回頭去審視何以「原先」會有諸般假設。而這些空間上的踰越,單憑個人形單影隻的嘗試是無效的,Duncan 特別強調在制度上、法律上、集體上的踰越政治之重要性。不過,至於這些弱勢群體如(受虐)婦女或同性戀該如何團結,使得其抗爭或自我賦權 (self-empowerment) 得以可能?Duncan 並沒有多加著墨,而且在她的解讀下,諸多婦女團體多只是暫時性的集合,是危難時的救助,而非抱持共同政治目標理念的長久結盟。這樣看來,弱勢群體在邊緣的發聲與三三兩兩的抗爭要達到撼動體系的效果,似乎希望渺茫。然而,她幾乎是順帶一提而點到的兩個例子似乎又暗示著另一條出路。在「私生活與抵抗 (Privacy and Resistance)」一章中,Duncan 特別強調在家庭這個私領域中的微型抵抗/抗爭是別有政治性的。她舉的一例為受共產高壓集權統治的人民,二例為在種族及性別上皆受壓迫的非裔美籍女人,這兩個群體在公領域中的位置邊陲、聲音微弱,若在公共論述中要找到他們在公開場合集體抗爭的痕跡,恐怕是難上加難,但這不代表他們不曾嘗試反抗,身為偵探,我們必須往別的方向找證據,往他們的家庭裡頭找,往他們的日常生活經驗裡頭找,同時重新檢視我們對所謂抵抗所謂政治性的僵化想像、狹隘定義,重新定義個人與政治、私領域與公領域的劃分。


  在主流論述之外(或隱藏其下)的脈絡重新挖掘出受忽略的、遭壓抑或抹去的證據,女性主義者在重新書寫歷史時所做的努力,其實和班雅明的拾荒者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在下一篇「Modernity’s Disavowal: Women, the City, and the Department Store」中,Mica Nava 不僅要撰寫女性在現代文學中「缺席的系譜 (the genealogy of absence)」,她這篇談女性在百貨公司裡的現代性經驗一文本身也為「如何撰寫缺席的系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延續 Wolff 與 Wilson 對於女性漫遊者存在與否的辯論,Nava 以女性在百貨公司購物、閒晃的經驗為例,證明女性並非從未在現代舞台上缺席,而是這樣的經驗被記錄者選擇性地忽略,在現代性經驗的再現中缺席。女性在百貨公司裡的漫遊經驗在過去不受重視的原因複雜糾結,除了男人刻意要抹去女性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貢獻與身影這種權力陰謀論之外,還有很重要的因素是逛街購物這種大眾消費文化在傳統定義下,是女人家才在意才喜歡談論的瑣事,是無法登入學術殿堂,也不值得史學家記錄的主題。但是Nava 指出,百貨公司作為現代性的舞台有其不容忽視的代表性:百貨公司裡人來人往,和波特萊爾的大街與班雅明的拱廊街商場一樣,都是個提供與陌生人相遇、互相觀看的現代性交際場所;百貨公司的採用先進的鋼鐵和玻璃搭建,又大量使用電力照明,在科技方面確是現代建築景觀的表徵;其中販賣的乃工業革命後大量製造的產品,產品多而豐富,有琳瑯滿目的產品展示在櫥窗裡架子上,鼓勵顧客只看不買,並採統一標價,百貨公司與機械大量製造、視覺主導文化、工具理性和消費資本主義等現代性現象的連結則是再強不過的了;早期百貨公司裡從殖民地進口/進貢而來的各項異色表演、展覽與貨品,則是帝國主義因現代化而得以不斷拓展領土之結果。以上種種對於「現代性」的定義,早為人所知,但是這些特質從未和百貨公司聯想在一起,Nava 強而有力地找出其中連結,將百貨公司重新定義為現代性經驗發生的最佳場域,也將百貨公司的主力女性消費者重新放回現代性的舞台上,重新挖掘出她們曾經熱烈上演的現代性活動──購物漫遊。


  Nava 的文章為如何書寫缺席的歷史/系譜立下了一個很好的典範,她與 Wolff 論點的對話,以及如何從前人奠基下的領土再開闢另一片江山,也都非常值得參考,這篇文章我真的讀得很開心。但是在某些例子的舉證與討論上,我認為仍有一些可以再著墨加強之處,我將自己較感興趣的部分試述如下:


  首先,Nava 在試圖證明百貨公司與女性之間相輔相成,有如共生般的緊密關係時 (66),她點出了十九世紀的英國社會特別注重外貌,衣服不僅是衣服,而是社會地位的表徵,是穿衣人身份的延伸,她同時主張當時都是女人上街購物以美化、裝扮自己,這兩個論點一經並置,不禁讓人深感疑惑:難道男人不需藉由外貌來強調或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是,相對於男人得以用事業、金錢來證明自己,女人除了美貌除了強調自己在婚姻市場上的競爭性之外一無所有?還是,如同 Thorstein Veblen 的「炫耀性消費 (conspicuous consumption)」理論所說的,一個男人身邊的女人穿得越奢華越耀眼就表示這個男人越成功,所以男人自然不需打扮,反而要鼓勵女人去消費去打扮,因為他的消費力全展現在太太女兒身上,因為如果女人手上的鑽石和身上的毛草是她最浮誇的裝飾品,男人身邊的女人就是他最能炫耀的裝飾品。


  另外,我認為 Nava 試圖將百貨公司與電影院並置而論時,只談兩者在地理位置上的鄰近性(女性去逛街順便看電影)、談兩者作為匿名性的社交場域及其中龍蛇雜處所帶來的自由與焦慮,及其中可能潛藏的情慾流動等等都還不夠深入。我認為這兩者最值得拿來相提並論的,其實是它們令人目眩神迷的可怕力量,這在百貨公司作為「異想宮殿 (fantasy palaces)」(66) 以及電影院作為「夢的宮殿 (dream palaces)」(77) 的想像比喻中可一窺端倪,可惜 Nava 對此只如蜻蜓點水般輕輕地帶過。我對電影和百貨公司操控觀者(顧客)慾望的評論所知不多,但是藉由操弄觀者感官(尤其是視覺)使其產生幻覺,進而「誤導」他,使他情迷神往,主客不分等機制,早在電影和百貨公司出現前,劇場便常遭受到這樣的批評。自柏拉圖以降,到伊麗莎白時期的清教徒,知識份子和衛道人士常憂心忡忡地批評在舞台上的演出太過擬真,導致台下觀眾在聲色襲擊之下難以招架,產生移情、認同,身陷戲中,渾然忘我,將虛構的信以為真,就像作夢一樣,到後來竟分不清是莊周夢蝶,或蝶夢莊周(當然,清教徒對劇場的批評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劇場讓男女貧富共處一室,妓女在觀眾人潮中拉客的情況也時有所聞)。百貨公司就更厲害啦,除了視覺和聽覺之外,還增加了嗅覺和觸覺的刺激,讓人深入其中後彷彿身處異地、脫胎換骨,不僅作了時空旅行(看得到異國的商品、珍禽異獸和表演),就連自己的身份也都搞不清楚了(平凡婦女受到店員如騎士、隨從般的對待,看見各項商品衣物時想像自己穿上後有如灰姑娘變身),種種機制也都是在操弄消費者的感觀,引誘她們主動去認同商品所代表的美好形象,再慢慢地讓她們陷身商品迷宮中,迷其心志,亂其理智。Nava 若能在論述中再加上電影院及百貨公司操弄觀者/顧客感官及慾望這部分,相信會更有說服力。


  最後這一點張小虹老師在〈在百貨公司遇見狼〉一文中有很精彩的陳述和理論的開展,將我的提問和假設又再藉精神分析理論及馬克思商品拜物主義再推進了一步,在此我已無力也無空間再多加論述,願在課堂能有機會討論討論。